基亞生技(3176)連跌19根停板,戳破台股新藥大夢,使得國內上櫃生醫指數今年以來下跌逾8%。市場對生技股、尤其是新藥股充滿懷疑,不過,14年來輔導6家生技公司上櫃的晟德大藥廠(4123)董事長林榮錦卻說:「創新、少量多樣才是台灣的未來,台灣非常適合發展新藥,甚至跟韓國、中國比,都相對突出!」
今年受「基亞事件」衝擊,投資人不僅對新藥股失去信心,甚至連醫材股都被拋售。回顧去年《Smart智富》月刊訪問林榮錦時,他就直言:「就算新藥已經進入到臨床2期、3期也非實質利多,用這種方式炒股價,只會害生技股泡沫化!」沒想到,這位醫藥專家的預言果真應驗。
林榮錦擅長改造經營不善的藥廠,他推動上櫃的6家生技公司(含1家登錄興櫃)目前總市值達688億8,200萬元,占上櫃生技醫療股總市值17.6%,稱得上是台灣生技業最成功的創投推手。《Smart智富》月刊今年再次約訪這位深諳新藥公司投資之道的藥廠老闆,深談如何挑選新藥股、如何看醫材產業?以下是專訪紀要:
新藥研發是否成功
至少需通過3期臨床確認
《Smart智富》月刊問(以下簡稱問):「基亞事件」讓台灣投資人對投資新藥股有些害怕,要如何判斷新藥公司是否會成功?
林榮錦答(以下簡稱答):過去,不管是東洋(4105)或智擎(4162),都是直到3期臨床實驗確認已經通過,或是已授權給國際大廠,才會對外公布消息。因為申請專利、臨床實驗或是期中結果,都是很初始、很基本的事(詳見Tips),而且臨床實驗失敗機率很高,若還沒確定3期通過就告訴市場相關進度,容易被有心人士利用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