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年,新興市場不再齊漲齊跌,走勢明顯分道揚鑣,未來10年,新興市場依舊可以找到亮麗的成長故事, 只是要著重差異(divergence)與分散(dispersion)。「要投資哪個國家、哪個產業、甚至是哪家公司,才是更重要的事,」貝萊德新興市場投資主管沈宇青說。
10月15日,沈宇青(Jeff Shen)在香港接受《Smart智富》月刊訪談,他指出,新興市場投資型態已經轉變,「慎選國家與市場」變成致勝的關鍵。他預期,北亞的中國、台灣、南韓,以及中美洲的墨西哥,在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時代,不但受到QE退場的影響最少,也最具未來的投資機會與優勢!
對新興市場投資經驗豐富的沈宇青,加入貝萊德團隊近10年,而目前貝萊德新興市場平台所管理的資金,總金額超越2,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兆1,000億元),幾乎是台灣境外基金資產總和的2倍。他也常接受美國知名財經專業媒體彭博新聞邀請,在節目中分析市場趨勢。
沈宇青分析,2000年到2012年,新興市場是一個集中、聚合的概念;如今,將新興市場視為一整個投資區塊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10年,沈宇青提醒投資人要改變思維,新興市場的投資主軸轉向微觀,不能只看概括的指數(broadindex)。
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曾經靠著天然資源出口,快速提升人均國民所得(GDP per capita),但沈宇青表示,光靠天然資源出口已不足以推動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
簡單來說,沈宇青認為,新興國家從較低的人均國民所得發展到中級水平,會因最初的追趕效應(catch-up effect)而相對容易,但若要再進一步向上發展,就需要透過結構性改革,而非只靠自然資源出口或城鎮化(urbanization)等傳統手段。
他說,新興國家必須建立制度,發展具質量的成長內容,才能維持成長的動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詳見名詞解釋)。沈宇青指出,這些制度改革包括了:政府效能、法律制度、政治穩定、控制貪腐等。在採訪中,沈宇青至少提到15次「改革」(reform),不斷成功改革的新興市場國家,才會是下一波投資首選。
推動結構性改革
中國面臨出口轉內需過程
近期,進行改革的新興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
「中國如果造路、蓋飛機場、蓋樓,(經濟成長率)完全可以達到10%,但這是低品質的成長,中國非常想要高品質的成長,」沈宇青指出,透過結構性改革,才有機會達到這個目標。
中國的深化改革內容包括金融、財政、人口、城鎮、國企、反貪腐等,此刻,中國正經歷由出口導向轉型至內需導向的過程,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近期經濟成長率數字不如之前亮眼。
「議題方向是正確的,但執行力才是關鍵,」沈宇青認為,目前中國的改革議題設定非常有野心,但落到執行面,可能會有時間上的落差,能夠執行得多快、多有效率?這更是投資人關心的重點,沈宇青說,改革需要5年到10年的時間,但市場的投資視野通常只有6個月。因此,投資人對於中國的投資,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
名詞解釋_中等收入陷阱
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所得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之後,因為未具備能刺激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式,導致新的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徘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主要會有以下現象:收入差距過大、人力資本積累緩慢、金融體系脆弱、民主進程緩慢、勞動力轉移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