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台北市一間舊公寓的王媽媽,想要就近買間房子給兒子成家後居住,於是到附近房仲店逛逛,她看到一間權狀23.39坪的新大樓,心想說20多坪,應該是3小房或2大房的格局。該物件開價2,298萬元,王媽媽盤算,若出9折再殺一點價,2,000萬元應該可以成交,而手頭的資金約600萬元,剛好可以當自備款,於是請仲介帶她去現場看看,卻發現「是2房沒錯,但是主臥房卻小到只放一張床就滿了!」
不被低公設文宣蒙蔽
購屋前先釐清3觀念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王媽媽看上的這間房,雖然權狀23.39坪,但是室內實際面積,加上陽台、雨遮之後只有13.06坪,也就是說幾乎用不到的公共設施占了權狀面積的44%!如果王媽媽以盤算的2,000萬元成交,等於花了880萬元買到10坪多的虛坪!
這樣的情境,相信想買房子的購屋族有很深的感觸,不想住舊公寓、想買新大樓,卻面臨要把3成以上的資金買在不常用的公共設施。根據《住展》雜誌統計的資料顯示,新建案的公設比逐年增加,以台北市來看,建案的平均公設比在2006年突破30%後一路向上,2014年10月衝高到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