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吸睛的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將於4月24日同步在美國、英國及中國等9大地區開賣,除計時、計步、監控心跳外,還增加「生命時鐘」的程式,備受消費者矚目。
雖然Apple Watch在台灣要到第2季後才可能推出,但台灣4月16日在台北世貿1館舉行的春季電腦展,穿戴式裝置專區將再擴大,已有不少令消費者引頸期待的商品。
「去年我去看過春季電腦展的穿戴式裝置特區,覺得有點小失望,因為多數的穿戴式裝置看起來外型並不討喜;但後來陸續推出的穿戴式裝置產品則有很大的進步,無論在外型還是使用功能上,都更貼近一般民眾的需求,所以今年我對於穿戴式裝置的期望是很高的。」ifans部落格經營者林小旭說。
從實際銷售數字來看,台灣的穿戴式裝置產品的確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網路家庭(PChome)公關主任陳垚安表示,在PChome24h購物由手機品牌業者推出的穿戴式裝置,2014年下半年的銷售量比上半年成長了2倍,2015年1月∼2月較2014年11月∼12月銷量也增加4成,與去年同期比較更成長了5成。
「我覺得未來台灣的穿戴式裝置需求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入門款,像小米手環,單價非常低,功能簡單易懂,不會有購入障礙;另一個則是高階款,滿足商務或運動等專業人士需求,銷售單價在5,000元到1萬元左右。」3C達人廖阿輝說。
了解自我需求
再從3面向評估功能性
目前台灣消費者可以選購的穿戴式裝置已經愈來愈多,網路工作者C Jay強調,消費者在選購穿戴式裝置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而不能一味追逐流行,看到人家流行什麼就跟著買什麼,最後穿戴式裝置將淪為裝飾品,而非使用品。
簡單來說,目前市面上的穿戴式裝置主要可分為「智慧穿戴手環」及「智慧型手錶」兩大類,前者訴求健康管理,有計步、睡眠偵測等功能。
智慧型手錶顧名思義,就是結合報時功能的穿戴式裝置,可以說是手機的延伸產品,當手機有來電時,手錶就會震動,提醒使用者接聽電話;有新的電子郵件或者通訊軟體訊息時,也會同步在手錶螢幕顯示。
「想要嘗鮮的人可以從手環入門,3,000元以下的產品選擇就不少;如果想要同時有手機功能的穿戴式裝置,就從智慧型手錶開始,一般入門款的價格大約落在5,000元到1萬元,1萬元以上就算高階。」3C達人鄭蛋蛋建議道。
不過,達人們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穿戴式裝置之前,有些「現實面」還是得先問清楚:
問題1》與我的手機相容嗎?
手機分為Android與iOS兩大系統,一般手機大廠推出的穿戴式裝置也會「選邊站」;當然也有像Jawbone UP及Pebble等提供的是開放系統,能夠同時符合Android及iOS使用的需求。另外,即使系統相容,也要留意有些功能是否有限定特定款手機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