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管會考慮放行「實物給付保單」,開放保險公司保險商品給付將不限「現金」形式,可改由提供「實際服務」的「實物給付型」商品。
「實物給付」並非新玩意!全民健康保險就屬於一種實物給付型保險。民眾按月繳交健保費,未來到醫療院所就診,除部分負擔金額外,其他醫療院所直接提供的服務即是保險給付,民眾甚至不需要先付款(健保費),再向健保局申請給付(相關服務)。一般商業保險相關給付目前仍以現金給付為主,實物給付是否真的可行?保險經營非常強調「對價平衡」的概念,每一種產品均先透過精算,算出一個公平合理的保險費率,讓保險公司未來收取的保費金額足以支應相關理賠及支出,藉以控制未來的賠付風險。
一旦改成以實際勞務或資產作為給付,牽涉到未來這些給付受通貨膨脹、利率環境變化影響後成本可能墊高,對保險公司來說經營風險跟著升高;反之,對消費者亦然,未來這些服務一旦漲價,保戶是否願意多繳一些保費?保險公司願意吸收這些成本嗎?未來有些服務若不存在又該怎麼辦?
除了考量前述風險外,保險公司經營成本也會變高,因為每一個客戶對於現金的價值認知比較一致,但是對「服務」或是「資產」的價值認知就非常分歧,每個人都有不同偏好,要充分滿足所有人很難,這也是商業保險很少出現實物給付型態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