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幣保單連結的結構型債券到期,保險公司「承諾」給保戶的「高利」到手一半,另一半能否入袋就看是否賺到匯差。由於目前澳幣匯價在6年來的低檔,大部分保戶的澳幣都呈匯損,這時該怎麼辦?繼續存澳幣、還是轉換成其他貨幣?另外既有的匯損又能用什麼樣的商品收益來填補?
要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大家先問自己:「未來我或是我的家庭有澳幣需求嗎?」例如打算移民澳洲、或是到澳洲買房置產、或是孩子要到澳洲留學、甚至是常常澳洲旅遊⋯⋯等。
澳幣需求評量
□ 沒有
→轉換成其他貨幣(可參考「方案1」或「方案2」)
□ 有
→續抱澳幣,可考慮投入澳幣計價的基金(可參考「方案3」)
若無澳幣需求者
建議先轉回新台幣
蕭碧燕 基金教母》無外幣需求者,別買外幣保單
如果沒有外幣需求,真的不贊成民眾去買外幣保單,不管是澳幣保單,或是這兩年因為美元看漲又興起熱賣的美元保單。建議大家,不管保險業務員如何舌燦蓮花,都要回歸自己的需求,以後用不到外幣,千萬不要買(外幣保單)!如果有出國旅費需求,出國前再兌換都來得及,沒必要為了喝牛奶養一頭牛,好好規畫有限資金,別因為外幣保單排擠了其他預算。
「基金教母」蕭碧燕今年以來,在演講場合常被觀眾問到澳幣保單接下來該怎麼辦?或是手上持有的澳幣投資匯損嚴重,該怎麼補洞?她的答案都是:先問自己是否有澳幣需求?若沒有,建議「認賠轉回新台幣,不要念念不忘當年澳幣兌新台幣的30元高價,直接『放乎伊去(「讓它去」的台語)』!」待轉成新台幣之後,再想辦法用投資把這筆匯損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