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波克夏的「護城河」不能是巴菲特,而當我說「答案不是巴菲特」時,人們接下來會回答:「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勢力龐大,擁有金融資源,它們是波克夏的護城河。」
的確,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本身擁有大量護城河,例如蓋可保險是成本低廉的汽車保險業者,通用再保集團與全國產物保險,也以謹慎承保、金融勢力龐大出名。以上幾間保險公司的保費進帳,遠超過理賠金。不過這可是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提供了護城河,並非波克夏本身就是護城河。
同樣的道理,波克夏手中的投資證券,讓波克夏的「護城河」變得更具保護作用,但證券本身不是護城河,因為就算沒有它們,波克夏依舊是無法攻克的城堡。波克夏長期持有的龐大普通股,曾經一度代表著公司財報很大的一部分,然而今日只占一點點(1/15的資產、1/10的營收)。
除此之外,儘管波克夏永久持有上述股份,公司並不會像控制子公司那樣,控制投資對象。波克夏今日仍持有1970年以來收購的每一間子公司,然而這些年來,波克夏證券投資組合中的數百家公司,有些已不復存在,有些則被收購,還有許多證券部位被出售。投資壯大了波克夏的防禦能力,然而它和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一樣,只是一部分的答案。
獨特的文化和核心價值
才是企業的護城河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波克夏的「護城河」?答案是「波克夏獨特的公司文化」。波克夏過去50年間,以全資方式收購各式各樣的子公司,多角化的程度令人費解,然而波克夏的子公司全都擁有一套獨特的核心價值,最後帶來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那正是波克夏的「護城河」。
波克夏的文化在企業購併時提供了價值,讓它面對購併對手時更具競爭優勢。例如1995年,波克夏買下由家族持有的家具零售商威利公司,價格比對手的出價少12.5%,原因是威利的老闆考量波克夏的企業文化價值後,最終選擇了波克夏。波克夏以正直聞名,而且賦予管理人員營運自主權,並致力於永遠持有自己買下的子公司,而那正是威利看重的價值。
價值交換是雙向的,不只是其他公司會考量波克夏的文化,波克夏也會考量購併對象的文化。2011年,波克夏買下BNSF鐵路公司,巴菲特說實際價值每股接近95美元,但波克夏卻以100美元的價格收購,許多觀察家都感到大惑不解,然而「價值觀的價值」解釋了那5%的差距。
當買家和賣家都重視同一套特定的無形價值時,其結果就是交易的時候出現更寬廣的議價空間。波克夏和波克夏買下的子公司,正是這樣的情形。
企業在進行購併時,通常會仔細了解雙方追求的目標,以求成交。舉例來說,如果雙方價格談不攏,買家可以提出交易不納入某些智慧財產(例如專利)。由於每個人對這樣的條件有著不一樣的估價─因為雙方願意承擔的風險程度不同─這樣的交易方式可以促成雙方在價格上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