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保險的認知是保障愈多愈好,所以終身壽險才會那麼暢銷。然而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保障只要足夠就可以,並不是愈多愈好。例如保障的需求為500萬元,那麼投保1,000萬元不是更好嗎?
保險並不是這樣看的,保障指的是被保險人身故後,受益人(遺屬)可領取的保險金。過多的保險意味著得多繳保費,導致壓縮目前的生活品質,來換取遺屬在自己身後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保障只有在需要時才保險,否則就該將保費省下來,用來提升生活品質或創造更高獲利。那又要如何檢驗自己有哪些保險需求呢?一個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只保所擔心的事情。
舉例來說,擔心萬一不幸落在自己身上,未來小孩的生活以及教育費用要如何是好呢?那麼就投保壽險,直到小孩長大、獨立生活為止,這樣的擔心就可以透過保險來化解。又或者擔心自己萬一生重病或意外住院,除了健保給付之外,還得要多花一筆不小的金額,那麼投保醫療住院險,也可以解除擔心。特別要注意的是,保險期間必須涵蓋終身,因為年紀愈大,住院機會也愈多。
人生中就是有許多的擔心,所以才需要各種保險,而保障只要足夠就好,過多的保障反而會損及目前的生活品質。
保險是種互助行為
依人生階段挑適合保險
保險其實是人類的互助行為,在一群被保險人中,透過幸運的存活者所繳的保費,來資助發生不幸的一群。例如10萬位30歲的女性參加保險,從經驗值預估,一年約有40人死亡。如果每位的保險金額為10萬元,保險公司在這一年只要支付理賠金400萬元。400萬元的理賠金由10萬人分攤,每人只要保險費40元。所以30歲女性的1年期定期壽險,每10萬元的保險金額,純保費就是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