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時,我曾造訪北亞幾個國家,那時市場情緒和實際基本面存在很大的落差,恐慌情緒如重回2008年金融海嘯、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因此市場價格呈現的也就如同金融危機時的最差水準。
然而,如果實際觀察各國經濟數據,成長動能是有減緩,但是減緩而非衰退,更不是金融危機,市場顯然過度反應了。
當時我們在一些說明會上,詢問投資人最不想持有的資產是什麼?結果回答多半就是新興市場和當地貨幣!
然而,由彭博資訊統計,今年以來,新興國家股市上漲4.15%,表現比歐美工業國強(以摩根士丹利股價指數為例);而新興國家原幣債市加計匯兌貢獻,漲幅更達10%,表現領先主要債券類別(詳見圖1)。
除此之外,近期流進新興國家股市以及債市資金也顯著增加,一掃2015年下半年以來資金持續外流的陰霾。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今年3月新興國家股市資金淨流入達到179億美元,新興國家債市資金淨流入更衝上189億美元,是自2015年1月以來,單月最高資金淨流入量(詳見圖2)。
過去3年局勢不明朗
造成恐慌性拋售現象
究竟新興國家已擺脫困境、準備回升了嗎?這是近期投資市場爭論的話題之一。我們認為在知道答案前,要先追溯造成新興市場修正3年的原因。
過去3年我們經歷一些趨勢的轉變,市場並不喜歡這種過渡期,因為不確定性多而難以預測,例如商品市場自高檔回落、美國利率從接近零到開始上升、中國經濟成長率自雙位數降至個位數。在局勢不明朗時,投資人常因恐慌而出現無差異性的拋售動作。
現在觀察這些轉變,商品市場價格回檔主要分為2部分:一個是油價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的修正,但那主要導因於沙烏地阿拉伯為搶攻市占的供給面因素,在美國大規模減產後,供過於求的壓力已經明顯減輕。
另一部分則是基本金屬及原物料等需求因為中國調整經濟結構、降低對相關商品的需求所致,只是隨著價格普遍已跌深,中國對商品的需求雖然不易回到過去最熱絡的狀況,但穩健成長的經濟將可驅動商品市場逐漸回穩。
回歸到中國本身,衰退其實只出現在偏向「舊經濟」的部分,例如有嚴重過剩產能的工業部門,地方政府也因融資受限而無法支出,以及部分的不動產市場,然而這些只是整體經濟的一部分。
事實上,中國服務部門和消費的發展卻很良好,工資上漲提升人民消費力,服務業的成長有助於從傳統部門吸引更多的勞工,使低階製造業的勞動移轉至服務業,因此並沒有失業的問題,也不是「硬著陸」,這是種「重分配」現象,部分部門的衰退不代表全部經濟體的衰退,這是市場所誤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