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財的過程中,我很重視如何避免自己在金錢上產生「損失」的感覺,因為這會造成在累積財富時的負面感受,打消努力的念頭。何謂在金錢上損失的感覺?如果要我現在就提醒你的話,試著想一下每年此時都會有筆重要的財務支出就好;沒錯,要繳所得稅了。
關於所得稅會讓人產生損失的感覺,是我在上班後才發現到的事。那時總會在接近報稅季節的前後,聽到部分同事埋怨因為繳稅而在下個月要縮衣節食,不然就是繳稅的月份要省著點花。第一次聽到時我相當訝異,心想:「稅不是本來就確定要繳的嗎?怎麼會變成困擾人的財務問題?」後來認識的人多了,接觸到的輔導案例也涵蓋各行各業,才知道不論是收入高低、資歷長短,始終存在同樣的問題:好多人都把繳稅視為一種財務上的臨時支出,而且有著強烈的損失感。講到損失,我想先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想像你打算去看一檔熱門的電影,因為是假日所以看電影的人潮比平時多2、3倍,需要排隊買票才能進場看電影。排了許久終於輪到你,此時在你身上發生兩種不同的情節:
情況A:售票員確認完你要購買的場次並刷完信用卡後,旁邊的工作人員隨即大聲歡呼並拿出一份禮物,告知你是電影院成立以來第10萬名顧客!除了有免費的可樂與爆米花可享用外,還送你1,000元的現金。
情況B:快輪到你買票時,才知道原來排在你前面一位的人是電影院第100萬名顧客!除了盛大的禮物、免費的點心,影廳也當場送出2萬元現金給那個人;而你一樣有獎品,只不過是店家表達一些心意的1,200元現金。
想想看,如果今天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希望自己遇到情況A還是情況B呢?
這項令人搥心肝的實驗,正是經濟學家理查.泰勒(RichardThaler)在1980年發表的一項實驗結果;當時令實驗團隊意外的是,多數人認為如果自己真是主角的話,比較希望碰到A的情況(拿1,000元),而不是遇到B的情況(拿1,200元)。
受「好可惜」的感覺干擾
讓人做出不理性決策
理性來說,拿1,200元肯定比1,000元來得好,是吧?然而這只是經濟學家眼裡預期人類該有的理智,你現在覺得該選1,200元,也可能是沒有真的發生在你身上。但實際真的遇到了呢?擦身而過的好運會不會讓人產生「損失」的感覺?有沒有可能電影放映時心裡還在懊惱「早知道應該要擠進那班電梯的」、「哎,剛剛不要先去買東西就好」、「都是停車時前方那輛車拖拖拉拉」⋯⋯如果能夠提早些到售票口,會不會現在得到2萬元現金的人就是你呢?種種因素都可能在這時出來干擾,讓你產生「好可惜」的感覺。
投資理財過程中,我們也常會陷入懊惱的陷阱裡,雖然實際上並不是損失,卻因為心理上的影響而把財富跟損失連結在一起。結果是,你不斷從負面的角度看待自己與金錢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