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中總是不乏三高股,高競爭門檻、高市占率、高本益比,這些公司販售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在各自領域擁有特許權,挾著強大的護城河優勢,讓這些三高股的股價總是頻創新高,高不可攀的本益比讓投資人卻步。
以2016年3月31日收盤價為準,依證交所公布的數字,紡織股王儒鴻(1476)本益比達26倍;觀光類股的F-美食(2723)本益比近32倍、王品(2727)則高達310倍;國內兩大超商統一超(2912)的本益比30倍、全家(5903)更有41倍之譜;美妝生活用品龍頭寶雅(5904)為35倍;國內醫療廢棄物處理大廠日友(8341)有30倍;電商龍頭網家(8044)也高達44倍。
而一些生技新藥公司的本益比更是無限大,因為公司根本還在燒錢階段,並沒有實質獲利,像研發愛滋病單株抗體和孤兒藥療法的中裕(4147)和乳癌新藥的浩鼎(4174)等。
存股者著重長期現金回報
而非短線價差
如果以存股的角度來看,存股者要的是公司長期的現金回報。我們著重的是長期,不是短線的價差,首要的任務是必須要徹徹底底了解一家公司。當我們知道了公司的優勢,看好公司未來發展,我們才會投資它;千萬不能說是看到雜誌、看到電視,甚至看到公司把自己說得天花亂墜,我們就投資它。如果沒能徹底了解公司,那就是賭博;賭博當然有時候會贏,但我相信輸的機率應該比較高。
就以2000年網路泡沫為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堅持不投資自己不懂的科技股,曾經讓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不滿,甚至有人認為巴菲特的投資觀念已經過時,不符合時代潮流和趨勢;連他的好友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都建議巴菲特應該要買些微軟股票,但巴菲特只是象徵性的買了100股微軟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