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9年英商保誠人壽用1元把旗下業務員通路及售出的保單讓售給中國人壽後,今年5月安聯人壽也用1元出售旗下8萬張傳統型保單,買家是中信金控旗下的台灣人壽。這宗交易台灣人壽只花1元,獲得大約446億元資產,但同時承受的負債(編按:意指因保單要提列的準備金)只有265億元。資產大於負債,保單淨值還有100多億元,為什麼只賣1元?
安聯人壽出售的保單都是2003年以前推出、預定利率4%以上的高利保單,目前市場利率遠低於此,如果保險公司負債也以目前利率水準不到1.5%計算,這批保單為公司帶來的負債明顯被低估,因此才會看到上述資產高出負債很多的「假象」。未來國際會計準則對保險業負債的計算方式將有重大改變,要求負債依公允價值表達,保險公司為此得增提很多準備金。國際會計準則已被歐洲國家採用,因此來自歐洲的安聯人壽,必須趕快處理台灣的高利保單,以免因為利差必須提列更高的準備金。台灣金融業預計要在2020年以後才會採用這個會計新制,因為時間有落差,讓台灣人壽承接後,公司負債不需立刻認列,還有好幾年可透過資產投資與活用,創造效益,因此台灣人壽才勇於承接這顆「燙手山芋」。
消費者應該怎麼看這宗交易?第一,8萬張保單未來的權利義務會全部移轉到台灣人壽,就法律實質面看,因為承接的台灣人壽已經概括承受所有權利與義務,因此保單條件完全不會、也不能有任何改變。就法律契約關係看,除保單公司換名外,其他應該都沒有差別。但就個人心理層面看,或許會有影響,例如有人就是偏好外商保險公司,認為國際保險公司規模大比較穩健。如今公司換了,可以退保嗎?以過去保誠人壽出售保單的經驗看,如果客戶要解約,金管會會要求保險公司不可扣除高額的解約費用,而要用比較優惠的退保條件辦理。第二,台灣人壽會不會因此承擔過多風險,進而影響原台灣人壽保戶的權益?可從以下2點來看:1.這案子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經過主管機關點頭,金管會長期對各保險公司的真實負債都做過試算,如果台灣人壽過度忽略風險,主管機關理應不會核准;2.台灣人壽目前保單規模有280萬張以上,資產規模超過1兆元,此次購買的規模,對原有台灣人壽資產來看還算是小型交易,即使有衝擊也不會太嚴重。
從這筆交易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會計上資產負債表達與損益的認定方法,對保險業會有重大影響,因為適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時間有落差,會直接影響到買賣雙方對交易的認知,未來是否還有外商會讓售保單?值得消費者留意。 (plan_smart@bwnet.com.tw)
小檔案_彭金隆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經歷: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副祕書長、金管會人身保險保單審查委員
◎現職: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