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老後很健康,但1,000萬元夠供夫妻兩人住老人養生村,從65歲住到85歲嗎?我以大台北地區某養生村的月費、伙食費、水電費加總大約每個月3萬元來算,1年就要36萬元,夫妻合計72萬元,1,000萬元÷72萬元≒13.9年,換句話說,1,000萬元只夠他們夫妻住不到14 年。
更殘酷的是,這還沒有算進通貨膨脹(詳見表1),我相信等20年後潘妮夫妻打算退休時,養生村的月費絕對不止3萬元。所以,如果這對夫妻繼續月光下去,光靠賣房子的1,000萬元怎麼可能夠用?
故事還沒講完,這對夫妻還想要早點退休,最好55歲就可以離開職場、遊山玩水呢!大家覺得,可能嗎?或許你會認為我太杞人憂天,人生就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千算萬算還不如老天算。
的確,我無法反駁這樣的言論。但,我也相信如果不預先準備,從年輕、中年起就開始為自己的退休「存老本」的話,未來光靠勞保老年給付或是勞退新制月退金來支撐老後生活,肯定不夠用。
更無法防範的是,萬一健康狀況不如預期,一場大病的醫療支出就可能吃掉上百萬元的退休金,這樣的未來,我一點都不敢想像。
不懂投資理財不打緊
零存整付一樣能把錢留住
根據《Smart智富》月刊2014年5月針對20歲∼35歲上班族所進行的網路調查,發現有58.6%的上班族存款不到30萬元,在起薪低、加薪慢的窘況下,薪水族該如何自救呢?30萬元的存款,回想當年我大約不到26歲就有這個成績。因為我薪水比別人高嗎?錯,當時我的月薪不過2萬6,000元,進雜誌社過了1年半才被加薪到2萬8,000元,但我透過強迫儲蓄,把錢鎖進銀行與基金裡。或許這兩者都不是投資報酬率最好的工具,但對於當年不懂投資的我來說,卻是能有效把錢留住的好方法。
為什麼是零存整付?為什麼是投資基金?當年的我投資理財的知識很有限,選擇銀行的零存整付最為安全、無風險;選擇投資基金則是聽當時男友的建議。
剛好,我也很幸運,在2000年以前市場正處於復甦階段,不管投資什麼市場,多半都會賺錢,而我亂矇買的2檔基金,當時帳面報酬率一檔超過20%,一檔超過15%,這也因此讓我化身為女性雜誌社的理財小老師,同事有基金問題都會問我,而我當年建議美術編輯同事買的東協基金,更因為走出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成長爆發期,報酬率甚至比我還亮眼。
亮麗的帳面報酬,更堅定了我繼續投資的信心。後來,隨著工作上的調薪,薪水從26K→28K→31K→34K→37K→40K,從女性雜誌社離開時我29歲,月薪大約4萬元,而我每個月可存下的錢,也從3,000元一路成長到2萬元以上。
無奈當年的我並不懂得停利的藝術與重要性,還以為市場會一路漲上去。結果2000年碰上科技泡沫,全球股市大跌,無一倖免。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收到銀行基金對帳單,看到我的電訊基金從正20%,竟狂跌到負70%,當時的驚駭心情迄今還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