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原因,就是由於KPI過於強調「量化」,然而對劇團來說,把每個人要做的事情都條列出來,員工可能就只會專注在自己的KPI上,不去理會其他事情,「會讓整個劇團變得很扭曲。」趙自強說,他寧願花錢多辦幾場聚會,對於增加凝聚力還會比較有效果。
因此最後他決定只留下KPI的精神,也就是讓員工知道自己確切的工作方向,但不作為決定考核與薪資時的依據。
這16年來,無論是初期摸索時賠掉的成本,還是進修EMBA學到的管理方法,每一次繳的學費,都幫助趙自強在喜愛的兒童劇上能繼續往前邁進一步。未來他希望自己能著重在讓劇團的腳步更加穩健,包括建立戲劇製作概括的流程、優化人力,尤其是在戲劇內容的研發,也就是作品的創新部分。
對趙自強來說,兒童劇的創作並不是一次性演出就好,而是希望無論過了多久,同樣的劇本與演出還是能繼續感動人心。
台灣戲劇募資困難,可走向小額投資
無論是兒童劇或音樂劇,許多人一想到舞台劇,腦中浮現的便是美國的百老匯(Broadway)或是英國倫敦的西區(West End),這兩者皆是世界知名的舞台劇表演場域代表。趙自強說,西方國家的戲劇文化產業,皆有進入資本市場,但反觀台灣卻是沒有這樣的現象。
近年趙自強到中國時,就發現當地出現了戲劇的小額投資,他認為台灣其實也可以用這套方法。小額投資代表許多人共同出資投資一齣戲劇,成為這齣戲劇的股東之一,未來這部作品產生利潤時,便能獲得分紅。其實在1981年登台的知名音樂劇《貓》(Cats),也用過小額投資的方法。由於當初眾人普遍不看好這部音樂劇,其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無法籌齊資金,便徵求大眾的小額投資。當時最低投資金額為英鎊750元(約合新台幣6萬3,000元),最後共有220人響應,在該劇走紅後,這些投資者的報酬率高達35倍以上。 (文◎陳彥丞)
小檔案_趙自強
出生:1965年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台灣大學EMBA、台灣師範大學EMBA
經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