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房貸危機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濫觴,也因此美國房貸對許多投資人而言,直到現在仍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我們發現現今的房貸抵押證券市場已與以往不同,並非像部分投資人所想的那麼差,特別是房貸抵押證券市場中的信用風險移轉證券,正浮現投資契機,投資人可納為高收益投資之一。
與其他金融資產相關性低
投資房貸抵押債券可分散風險
聯博看好美國房貸連結相關證券,主因是在美國就業市場表現強勁之下,美國房市穩健復甦,且家庭資產負債表穩健、債務比率低、償債能力較佳。此外,除了投資評價相對具有吸引力外,此項配置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較低,也提供良好的風險分散效果。
2000年代初期,美國房價快速攀升,在房市一片榮景之下,貸款銀行常常在沒有驗證借款人的收入,甚至不要求頭期款的情況下,就進行高風險放貸。但是好景不常,美國房價反轉向下,許多借款人反而因此淪落至違約的下場。又由於房貸被包裝在住宅房貸擔保證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RMBS)裡,其中的問題隨之擴散到全球金融體系,結果導致原本或許只是單純的美國房市修正,最後卻醞釀成全球金融海嘯。歷經慘痛的經驗,無怪乎抵押證券至今仍讓投資人聞之色變。
這些年來,不少以金融海嘯為主題的著作問世,比如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就以此為題材,電影結束時,螢幕出現一行警訊暗示金融界依舊故我,不禁讓人懷疑,華爾街是否又再度把有毒房貸包裝成新的住宅房貸擔保證券,埋下另一個危機的種子?
事實上,聯博並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因為就我們觀察,目前的房貸多屬無毒資產。在嚴格的放貸標準之下,今日的貸款市場只有優質借款人才能取得貸款。不論是信用分數、借款人負債收入比、貸款成數等信用指標,都已接近甚至是達到2006年來的最佳狀態。
因此我們反而認為,現在或許是重新審視房貸抵押證券投資機會的時候,特別值得留意房地美與房利美等政府擔保機構新發行的信用風險移轉證券(Credit Risk-Transfer securities, CRTs)。因為,除了同樣以房貸為基礎擔保品之外,CRTs可說是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機構債,或是銀行在金融危機前所發行、屬於非機構債的RMBS,原因之一在於,CRTs的風險等級低於金融危機前的類似產品。
而CRTs之所以風險較低,是因為其涵蓋的問題房貸少很多。以2006年房地美的放款為例,有11%為低信用分數與高負債收入比的客戶;反觀2016年的CRTs產品中,僅0.7%的客戶屬於此類別。此外,CRTs與傳統機構債券還有一個相異處:沒有政府擔保。在傳統機構債券下,房利美與房地美需要擔保利息與本金的支付,即使基礎貸款違約了,亦有償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