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明到今時今日已經超過125年,科技之先進,遠遠超過百年前人們之想像,現今的汽車一款比一款還省油,一款比一款還安全,操控上也是一款比一款還要好,價位上也愈來愈親民,一般人只要備妥些許自備款便能把愛車開回家。
不過,買車雖然不再像過去是一件要評估再三的人生大事,但是事後的「養車」,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變成終生「大條事情」!
尤其,有許多人最大的夢想是,在自己的「用車」之年,擁有一輛雙B(BMW、Benz)、奧迪(Audi)之流的高級德國車,不但代表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這些車廠的工藝科技往往獨步群雄。但筆者要提醒的是,要想坐擁這一類的高級品牌車,日後會在養車上付出相當可觀的代價。
新科技運用在製車上
維修技術與成本拉高
第一個原因是,高級品牌車都非常強調自動停、煞車等「主動安全」,便在全車各處安裝了攝影鏡頭與感應器,雖顧及了安全,但安裝之處都極易被碰撞,而即使是一個小碰撞,維修費用都高得驚人。
第二個原因是,現在的車體所用材料,除了有各種不同強度的鋼材和鋁材外,有的還用上碳纖維複合材料,而且須透過焊接、黏合結合在一塊。這些科技與技術的運用,雖讓汽車更能吸撞、車體更輕而省油又好操控,但維修的技術複雜度和材料成本就大為提高。
舉例來說,像BMW 5系列的前葉子板,要搞定裡頭的感應器線路和斷開ECU與電瓶等控制,使得維修工時是過去的3倍。
另外,像是台灣路上愈來愈多的Hybrid油電車,由於是獨特的馬達和引擎連結系統,中間配置有高壓電線等,一般坊間保養廠都無法維修,使得車主在保固過期後,仍必須向原廠保養廠報到,選擇不僅少,費用鐵定也比坊間貴。
因此在買車之前,你一定要想想,心中的理想愛車除了外型、性能、配備和價格之外,日後在維修保養的項目上、開銷上,自己的能力和財力是否能夠負荷。
但由於對養車的開銷,一般人通常很難有具體的概念,因此,筆者特別提供一個數據讓讀者參考。
在美國,當地車主平均會花年所得的5%來購買一輛新車,另外再花上年所得的5%來保養愛車和負擔相關保險。
儘管台美國情不同,美國人所得高、當地車價便宜,用5%的年所得來買車,就像在台灣買機車一樣,壓力不會大。但是, 即使是美國人的所得較高,當看到養車與保險還要再付出年所得的5%金額,仍會大嘆養車不容易。難怪在美國,許多人的選擇大都是自己DIY維修,盡量不送廠維修,以省下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