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已開發市場成長緩慢、收益率為負值的環境中,投資人又開始關注新興市場,並於2016年再次出現部分資金陸續進駐相關市場的榮景。晨星印度研究分析團隊指出,印度政治穩定、具優勢的人口結構及具英文能力的勞動人口,都成為吸引外資的拉力;然該國長期存在的官僚體系、缺乏競爭力、不完善的公共建設及權貴資本主義等問題則是外資進入該國市場的阻力。
儘管印度政府推出一連串政策欲吸引外資,然為了打擊貪腐及黑錢,無預警地宣布於2016年11月9日零時起,停用500及1,000印度盧比兩款大面額鈔票,立意雖佳,卻也引發外資疑慮。以下,我們僅就印度市場的政治面與經濟面做探討,並以長期投資的角度觀察印度是否適合被投資人視為長期投資的市場。
改革計畫見效
印度成為外資首要投資標的
印度政治環境長期以來即不利於立法。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親商、刺激經濟成長、反貪腐的改革計畫,在上下議院皆面臨嚴苛的挑戰。不過,鑒於立法議員歡迎有助於改善國家經濟與財政的各項改革,晨星印度研究分析團隊認為,該國政治與經濟似乎終於迎來一個轉折點。
印度於2015年取代中國,成為國際外資首要投資標的,反映出改革成效。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印度於2016年∼2017年上升至第39名,躍升16個名次,且該組織認為莫迪提出的各項方案,有助改善企業對印度經商環境的信心與印象。再者,《經濟學人》於2016年5月公布的權貴資本主義指數(Crony Capitalism Index)顯示,印度權貴的整體財富占該國GDP比重,已於2016年降至3%,反映政府積極打擊貪腐、央行要求國有金融機構更為嚴謹的放貸等舉措,致使資本家不再集中於少數握有裙帶關係或權貴人士,而是有電子商務等創業家嶄露頭角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