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玩過這把戲了,如果你至今不曾看過的話,很榮幸我可以成為第1個跟你介紹的人:該如何存到3,000萬元?
道理不難,只要在25歲開始每月存下約1萬5,000元,並且投資到年複利報酬率有6%的市場裡,等到65歲時就可以存到3,000萬元的資產。但切記趁早,若是晚個10年、也就是35歲才開始,每月則要多存下近1倍的錢約3萬元,才有辦法在65歲時存到。若是從45歲才開始,難度就提高許多,剩下20年的時間內,每月又必須再多存1倍的錢約6萬5,000元,最終才可以累積到3,000萬元的數字。
預先想像老年的自己
加強理財急迫性
提早開始理財的威力不用多說,而且這些都是數字計算出的結果,毫無疑問。然而,我真正想提出的問題是:為何多數人沒有在年輕時就開始?或是做了卻沒有堅持太久?來自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蘿拉.卡斯坦森(Laura Carstensen)提供一個方向給我們。她長期研究年老與時間的問題,起因於她在21歲時發生車禍住院好幾個月,有了足夠時間去思考人生與死亡的哲學。
她心想,如果人在知道生命所剩不多的情況下,會如何看待自己殘餘的歲月?跟年輕人比起來,老年人看待時間最大的差異是什麼?他們肯定是更在乎時間的,只是他們會因此過得比較幸福樂觀還是憂愁悲觀?此後,她開始投入學術的志業,至今成為研究時間與年老的專家;而說到時間與晚年,當然少不了金錢的話題。
卡斯坦森教授曾經研究,為何人不肯在年輕最有利的時候開始存退休金。實驗方法是:她找來一群願意接受實驗的年輕人,將他們分成兩組,依序單獨帶進不同房間,測試對象走進房間後會看到一面數位鏡子,反射出的畫面是由電腦所計算出的虛擬實境,樣子就是訪客自己。不同的是,其中一組會看到當下自己的樣貌,也就是跟你我家浴室那面鏡子相似;另一組人則是看到老了幾十歲的自己。
我想你猜到卡斯坦森教授的用意,但我們繼續看實驗最終目的是什麼。當這些年輕人走出房間後,助教會隨即問他們許多有關未來規畫的事,其中一項就是問到如果現在就開始存退休金,每月願意從薪水中撥出多少錢去存。
答案不意外,已經「遇見」自己老態的那組人,願意存下的退休金會比較多,但意外的是竟然高出另一組將近1.5倍。舉例,如果未曾看過自己老態的人願意存6,000元當作退休生活費去投資,另一組已經被嚇過的人則願意存1萬5,000元好好照顧年老後的生活。把這結果套進文章開頭65歲存到3,000萬元的計算,兩者之間在65歲時的資產差距──容許我停頓一下表示重視──是1,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