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瑞(化名)大學念的是保險系,最強調的就是風險管理,他形容自己的個性是偏保守,「但是交易時就是很容易迷失自己。」柯瑞說。到底該怎麼控制投資時的風險?柯瑞強調,槓桿不能大,包括選擇權調整動作也要注意,不能加太多部位,此外,要隨時調整心理狀態,出手時要冷靜思考勝率,不能隨便下單。至於詳細說明,請詳見以下3個提醒。
提醒1》用期貨契約市值算槓桿倍數、控制風險
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台股幾乎天天重挫時,政府突然宣布在當年10月要實行跌幅減半。當時才進入券商第2年的柯瑞聽到這個利多後,覺得千載難逢,因此,隔天開盤時搶買1口小台(小型台指期貨)想賭一下,沒想到當天一直到收盤,指數都沒有打開跌停。他擔心自己賠很多錢,但是轉念一想,「1口的市值也才20幾萬元(當時台股約4,000多點,1點50元),我戶頭裡的保證金也有20幾萬元,我到底在怕什麼?指數又不會歸零,要是續跌只要一直轉倉,拗到它反彈不就好了。」自從這件事之後,柯瑞就習慣用期貨契約的市值來計算槓桿、控制風險。
柯瑞強調,控制槓桿倍數、資金配置是掌控風險最重要的事,因為看盤時,心情很容易隨盤勢波動,導致賣出太多口選擇權。他記得有一年日圓很貴時,正好要和女朋友去日本玩,他心想何不做1口日圓期貨,賺一些旅費回來,但是,當時日圓上下震盪太大,一會看它漲,就在指數上面賣出買權(偏空操作);一會看它跌,又在下方賣出賣權(偏多操作),來回一直做到28口,「口數太大、會讓你無法忍受一點點的波動。」柯瑞說,後來停損時輸了200萬元。
2015年,柯瑞投資紐約輕原油期貨時賠了2,000多萬元,也是風險控制不當。因此之後他每次進場時,槓桿通常是1倍,最多不會超過2倍,例如:手上有100萬元,通常就做市值100萬元的期貨、最多到200萬元,之後使用選擇權對沖風險時,選擇權口數最多不會超過原來(期貨)口數的1/2。柯瑞認為,如果有多少錢就買多少市值的期貨,風險就和買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差不多,但是兩者相比,ETF一買錢就壓死了,做錯方向根本無法調整,用期貨的話,因為一般海期原始保證金的槓桿逾20倍上下,還有很多錢能讓你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