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進入除權息旺季,有人說要等到除權息後再買股票,因為股價比較低,比較便宜,真的嗎?其實,除非家戶是高所得、高綜所稅率,才要刻意避開除權息避稅,否則對一般小資存股族而言,參加除權息不見得不划算,有些可扣抵稅率高的股票,即便減半,還是能讓投資人享有退稅。
那麼,該何時買進存股?能不能等好股票大跌時再買進?筆者也希望能用很低的成本,買到具有寡占、壟斷性的公司股票;可是在正常狀況下,這些公司獲利一年比一年高、配息一年比一年多,持續處在成長的軌道上(詳見表1),股價反映公司價值,本來就會慢慢墊高,一等再等,可能只會等到愈來愈高的股價。
存股應重視公司價值
不需設定買進時間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一家擁有護城河的公司,隨著市占率提高,或是成功將營運觸角伸到新市場, 獲利會有成長性。舉例來說,你不能期待統一超(2912)在全台灣擁有1,000家7-Eleven門市時和擁有5,000家門市時的股價是一樣的。到現在,統一超轉投資的事業,還有高達400家台灣星巴克、超過1,200家上海星巴克、約2,000家菲律賓7-Eleven、約400家康是美(截至2017年3月底),還有統一速達(黑貓宅急便)和博客來等。現在的統一超跟以前相比,獲利規模不同,股價水準當然也有差異。
另一個例子,筆者在2005年7月以16元買進恆義(4205,現改名為中華食),隨著中華食的市占率提高,獲利往上提升,股價也隨之上揚。2015年底,筆者仍用38元左右加碼,不會刻意等到2016年除權息後再買進;2017年2月,繼續用49.7元再加碼,也不會等除權息結束。由於中華食2016年獲利創下自掛牌以來的歷史新高,股價甚至在2017年4月漲到61元的歷史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