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朋友跟我聊到一個店面出租的例子,他家附近有一間店面原本是經營服飾店,因為生意不好,幾個月前收起來,重新改裝後,現在擺滿了夾娃娃機。新的承租人是夾娃娃機的機台業者,以出租機台的方式給「租夾娃娃機的人」放置商品;換算下來,業者每個月出租夾娃娃機的收入,已超過給房東的店面租金很多。
「聽起來是不錯的被動收入耶! 」朋友說完後我順勢接話。「不過,既然出租夾娃娃機的收入比較高,房東為何不直接也出租機台給別人就好?自己賺不是比較開心?」雖然我知道持有夾娃娃機會有更多的風險,不過我還是好奇朋友對這種被動收入的看法。
理財不只和金錢有關
心理負擔左右財務決策
朋友則大致這樣回我:「如果換作是我也不要呀!就算夾娃娃機台的成本可以負擔,也有機會回本, 但還是會有水費、電費、電路配置、維修機台的管理支出,而且還要考慮去哪裡找到人來租機台,這樣我寧願穩穩的收店面租金就好。」聽完後我心想果然如此,如果投資理財只需要關心表面上的數字大小,那每個人一定都是選獲利最多的就好,投資理財真簡單。但問題在於,理財從來就不是跟金錢有關,很多時候心理負擔上的一增一減,都明顯影響我們看待投資的決策與金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