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Apple(蘋果電腦)到台灣開直營店,打算在台灣提供「AppleCare+」售後保固服務,引發了保固與保險之間的大論戰。
「保固」跟「保險」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因為保險在台灣是一個特許行業,受到法律嚴密監控,所以保固一旦被認定是保險,就會出現爭議。等於提供保固的企業需要有特許保險執照,連說明講解的店員,也必須有保險業務員資格與登錄證照,如此一定會打亂手機市場現有的服務架構。拋開法律上的爭議,我想站在一個消費者的立場思考:你有一支手機,需要的是買「保險」,還是買「保固」呢?
其實,消費者永遠都是以需求滿足導向來看待這類問題。好比我今天要到西門町看電影,是坐計程車、還是叫Uber,消費者眼中最重要的是:誰能用最便宜的價格把我安全送達,只要能滿足這個條件,誰載我過去差別不大,至於法規怎麼規範,只要不違法,消費者通常也不在意。
或許消費者會認為,不管是手機保固或保險,只要未來發生狀況,有管道能補貼金錢損失就好。但這兩種看起來很類似的東西,實質上是有差異的。比如說要支付因手機所衍生的損失,如果買的是保固,購買程序非常方便,沒有政府規定繁瑣的購買條件,只要雙方合意簽字就可以,買保固服務是比較有效率,且對消費者也相對比較便利。
但若它被視為是保險,就必須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因為這是一個被高度管制的特許業務,不管是提供服務的人、所收取的費率高低、或是相關的契約條件,都必須經過主管機關的審查與把關,對消費者來說,過程中被層層規定,相對較有保障,這是一般保固合約無法比擬的,可是交易程序麻煩許多。
說到最後,想讓手機更有保障,買保固服務、還是買保險好?若消費者要的是方便,保固或許較好;如果要的是安全性與公平性,那保險較有優勢;如果同時要安全、便宜跟方便,就要看主管機關跟廠商的智慧,如何在兩者中拿捏了!
小檔案_彭金隆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經歷: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副祕書長、金管會人身保險保單審查委員
現職: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暨副教授、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