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指其他兄弟姐妹)說,我沒有結婚,而且照顧只要3、5年,不會很長,所以我辭掉工作來照顧中風的爸爸最理想,沒想到卻是30年⋯⋯。」60歲的林大哥過去從事機械工程業務,年收入達70萬、80萬元,但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他接受了兄弟姐妹的建議,辭職回家,從此離開職場。
放棄工作、收入中斷,他先是靠著父母與自己累積的資產過活,沒想到,原以為只要照顧3、5年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沒想到後來母親也失智要照顧,一晃眼就是30年過去,儘管後期他開始向外尋求資源,領到政府補助、也申請到居服員到家照顧,也只能獲得暫時的喘息,無法讓他重回職場。
現在,他雖先後從照顧父母的生活中「畢業」,但照顧時光幾乎已耗盡他的青春,面對未來,記者問他有什麼打算?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以後的日子⋯⋯我不敢想!」
像林大哥這樣,為了照顧上一代,被迫放下自己生活與工作的上班族,在台灣將會愈來愈多!根據衛福部2016年底公布的推估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口數為73萬人,2026年預計突破百萬人,但照顧的人力要從哪裡來?會是外籍看護、居服員、家人、還是你自己?
被照顧者人數成長、照護人力不足,為人子女者,被迫得在「職場」與「回家顧父母」之間做出選擇。類似的現象在人口老化比台灣更嚴重的日本早已出現,日本在2005年就步入超高齡社會(詳見名詞解釋),比台灣快了逾20年,為了不讓高齡照顧成為社會嚴重問題,早在2000年,日本就推出「介護保險」(編按:日本對高齡需長期照顧者設計的制度,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照顧需求,安排適合計畫與服務),作為人民的長照基本費用來源(詳見圖1)。
名詞解釋_超高齡社會
指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比率20%,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6至2061年)」報告中,推估台灣將在2026年踏入超高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