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央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似乎正一步步地走向退場。美國聯準會從2017年10月開始縮表,降低先前QE所購買的資產規模;歐洲央行也剛剛宣布,計畫要減少每月的資產購買規模;日本央行自開始管理債券殖利率以來,也在悄悄地減緩資產購買的步伐。
投資人都在關注QE退場後,會對股市造成何種影響?以下幾點,是我們認為在QE即將退場之際,最該注意的幾點:
成熟國家資產購買規模雖已下滑
政策利率長期仍將維持低水平
首先,這不是「量化緊縮」,或至少目前還不是全球性的。G4中央銀行(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及英國央行)的資產購買總規模將在2018年期間逐步下滑,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它們不太可能會變為負數,特別是日本央行的買進規模,應足夠在2019年間大致抵消美國聯準會縮表的規模。
其次,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仍然龐大。即使美國聯準會已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但就整體規模看來,資產負債表仍比過去大上許多。此一現象,是聯準會過去這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演變下,所導致的結果。
第3個可以關注的重點則是,政策利率和資產負債表已各自獨立發展。與QE期間的狀況不同,現在央行一直強調,QE退場與短期利率快速調升之間,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的連帶關係。因此,均衡利率(利率在一段長時間內的平均水準)仍將持續維持在極低的水平,且因為長期成長趨勢下滑,均衡利率似乎也已經下降。
這次與當初推出QE時,所採行「出人意表且讓人敬畏」的做法不同,美國聯準會目前緩慢且可預測的縮表行動,與先前可說是一個強烈的對比。歐洲央行延長資產購買時程,但縮減規模,以及日本央行轉為以穩定政府債券價格(也同樣減少購買數量)為主等轉變,都被投資人視為是維持市場穩定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