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者看到這篇專欄的時候,時間就進入今年最後的一個月份,我們應該繼續「拼戰」?還是偃旗息鼓收兵「結帳」!我個人選擇後者。因為目前還能留在市場繼續交易並且賺到錢的贏家有兩種人,其一是高手中的高手(大概是股林盟主型的),還有就是短線專家。這兩類人我都不是,所以選擇退場觀望,乖乖地利用這時間做功課、聽法說、做研究,再不就是修身養性也好。
從前幾期的專欄中,如果讀者重新翻閱應不難發現,筆者對行情的看法由樂觀轉趨保守,雖然覺得年底、甚至明年的第1季尚有高點可期的機率,但是就怕是賺得面子(指數)虧了裡子(價差)。
在前幾期我有提到,8、9月進入景氣擴張期第21個月,也就是說已初步滿足這次擴張期規模起碼的水準,通常只有在這種時間,我才會進一步觀察、統計並分析大盤的組成結構。
首先我以9月5日、9月28日及11月10日作為資料統計的切割點,是著眼在籌碼性質的研究,即主力庫存的變化、融資、外資與當沖,為何選擇這3個時間點?我先簡單講結論,9月5日主力開始賣,但股價沒有跌,而9月28日股價來到低點,接著開始漲,但之前賣的主力並沒有回補,可見得是散戶買進。
市場籌碼從穩定大戶
轉向不安定的散戶
筆者分析了主力買賣超、融資餘額、外資進出狀況、大盤成交量與當沖交易的變化情形等(詳見表1),可以歸納出一些現象值得關注:
1.首先10月17日起到11月8日的17個交易日,雖然指數持續微幅攀升,盤中迭創新高,11月6日一度創下1萬858點的波段新高,但弔詭的是,卻僅有4個交易日K線是收紅的,其餘都是收黑K,雖然成交量可以維持在1,200億∼1,300億元之間不墜,盤勢強中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