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解除後,國際股市迄今已走了長達9年的多頭,尤其市場長時間的低波動性更是讓投資人幾乎忘了風險的存在。不過,國際股市在2月初的驟然大跌提醒了投資人,將資金集中壓寶在股票身上並非萬無一失,唯有分散持有不同風險屬性的資產類別,才是能夠同時兼顧風險與報酬的最佳長期投資策略。
通膨壓力漸升、資金尋求避風港
債市平均跌幅較股市平緩
美國在2月份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通膨壓力已有升溫跡象,投資人擔心聯準會(Fed)可能加快升息步調,使得全球金融市場的投資情緒瞬間轉趨保守。
雖然通膨壓力升高,理論上也不利於債券市場的表現,但在資金轉而尋找相對安全的避風港下,債市跌幅比股市顯得平緩。以整體台灣核備銷售的基金組別之美元報酬率表現來看,股票型基金在2月份平均報酬率為-4.20%,而債券型基金的平均損失則為1.58%。當然,偏好股票的投資人可能會認為,就算股市在2月初的跌勢看來頗為嚇人,但拉長時間來看,持有股票的報酬率仍會遠勝過持有固定收益型資產,尤其股市在2月中旬過後的止跌反彈,也顯示出在經濟基本面維持良好的情況下,並不需要對市場的短線震盪太過憂心。
儘管這樣的想法不一定能說是錯誤,然事實上很少有投資人能夠不受市場的短期波動所影響而長時間持有股票,更何況也沒有人可以絕對肯定股市在2月的大幅震盪,不會是另一波空頭市場的開始。考量到目前金融市場的不確定風險已較過去一年大幅提高,在資產配置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低風險資產仍是較為理想的做法。
積極型指數非獲利保證
遇熊市將使投資人蒙受巨大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人持有某項資產的時間長短,實際上的確會對該期間能夠獲得的報酬率產生不同結果,甚至有相當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