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借款人資料被確認、投資人願意借錢,後續產生的現金流和交易流程,都由平台負責,並跟雙方收取服務費。由於投資人信任平台會提供借款人真實的個人資料,以及一旦發生問題時會協助解決問題,因此投資風險即來自「平台能否把這些服務做好」。
至於台灣的卡債風暴是由銀行引起,我們無從得知銀行當初如何決定放貸的條件。不過,透過平台放貸,相當於把自己當作銀行核貸人員,若在一開始就淘汰掉高風險的借款人,自然可以降低違約風險。
直接回收本金+利息
波動風險低於高收債
朱:未來若是發生類似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屆時如果手上有消費信貸商品會如何?
林:近30年,即使在經濟蕭條、金融海嘯的狀況下,美國主要銀行在消費信貸資產報酬率都是正數,雖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但始終沒有跌到負數。我們根據聯準會要求銀行的壓力測試標準,以Fed在未來1年經濟預測做壓力點測試,若再發生一次金融風暴,消費信貸資產報酬率仍為正數,只是數值相當小,除非(失業率)比當年最差狀況還要再差10%,才有可能會變成負數。
此外,消費信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不會受任何黑天鵝事件影響,唯一風險就是總體經濟的失業率(暴升)和消費者信心指數(急挫)。黑天鵝事件會對股債市造成衝擊,但對總體經濟不會有立即影響,除非黑天鵝事件持續很久。
朱:消費信貸有穩定收益,那可以取代高收益債嗎?
林:高收益債與消費信貸雖然都是「債」,但高收益債是公司債,若有200檔標的,已經算是高度分散;消費信貸則是貸款給個人,數量高達2萬~3萬筆,分散程度更佳。
而且升息對消費信貸投資人有利,因為新進貸款的基礎利率會往上墊高,除非集中放貸給某個高風險族群,才會造成貸款無法回收。
再者,高收益債投資人只收取利息,本金一直在市場上隨價格波動,申購贖回時也有市價波動風險。消費信貸則是「P+I(本金加利息)」一起歸還,本金波動風險大幅降低。投資人若對固定收益商品的要求是「波動少、分散度高」,那麼消費信貸遠比高收益債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