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不論是退休族群或一般民眾,都對配息型產品相當青睞,但目前國內可選擇的工具較少,除了股票之外,就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
但若能夠把國外的金融產品也列入考量,選擇就會較多樣,例如固定收益類別的公司債、交易所交易債券(Exchange Traded Debt,簡稱ETD)、優先股,以及穩定收益類別的封閉型基金(Closed-End Fund,簡稱CEF)與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
共同基金分封閉型與開放型兩種,其中,封閉型基金(尤其是收益穩定的債券封閉型基金)成本較開放型低,因基金經理人不須因應投資人贖回壓力,經常要調整投資組合和配置,增加交易成本與虧損機率,因此開始有投資人對這類產品感到興趣。
所謂的封閉型基金,是同時具有部分共同基金與股票的性質,在首次公開募資上市(IPO)後,即在證券交易所買賣,在國外是歷史悠久的產品。
以最大的市場美國來說,最早的封閉型基金可追溯到1893年,比開放型基金早了30年出現。截至今日(2018.10.18),美國市場中有500多檔封閉型基金可以選擇,其發行時間很多都可超過20~40年。
開放型基金以淨值買賣
封閉型基金則以市值交易
國內投資人普遍對開放型基金有清楚認識,但對封閉型基金較為陌生。為使投資人更了解封閉型基金,以利投資配置,筆者從以下5面向比較兩者的差異(詳見圖1):
1.經營本質》開放型基金募資上市後,仍可隨時接受新投資人的錢,也必須應付原本投資人的贖回;封閉型基金則多只會在上市時募資1次即關閉,之後不再接受投資人的錢。
2.買賣方式》開放型基金是在基金市場交易,投資人把錢交給基金公司換得單位數,基金公司再代為投資。
封閉型基金則跟股票一樣,是在證券交易所買賣,投資人交易的資金,不是交給基金公司,而是由投資人間互相買賣。所以,流通速度與便利性都跟交易股票一樣。
3.投資成本》開放型基金在美國分為「有佣金」與「免佣金」兩種,在台灣則全都是有佣金,也就是所謂的「手續費」。直到近幾年,為因應低手續費、甚至免手續費的ETF崛起,開放型基金才開始跟進;而封閉型基金則跟股票一樣,只收固定手續費,不會有額外佣金。此外,內扣成本也比多數開放型基金來得低。
4.交易價格》開放型基金1天只會有1個價格,稱為「淨值」。投資人是以此淨值來買進或賣出;封閉型基金則和股票一樣,價格會不斷在變動,且猶如每張股票都會有每股淨值、交易用市價交易一樣,封閉型基金利用持有標的所換算出來的價格稱作「淨值」,但交易是用市值交易。
因為有市值與淨值兩種不同價格,衍生出當市值大於淨值稱為「溢價」;當市值小於淨值稱為「折價」。多數封閉型基金為折價交易,少數受投資人喜愛的基金會溢價交易。
5.可否槓桿》開放型基金因不斷變動資產大小,所以無法像一般公司一樣借貸投資;封閉型基金則因為資產變化不大,且不受投資人買賣影響,能夠像公司一樣借貸投資,放大獲利。但借貸是種雙面刃,可擴大獲利,也會擴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