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自2017年5月站上萬點,至今年10月9日已快一年半,因近期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不少投資人都擔心崩盤來臨。
雖然我做的是價值投資,但卻也無法忽略股價,其實即使是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當初在遇到市場崩盤時也一樣頭痛,更何況是我們呢?
所以,我覺得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在「能力圈」內把握能掌握的,而非去擔心崩盤來臨。好消息是,雖然我們無法預測大盤,但對於特定類股卻能向歷史借鏡。
沒有任何人能掌握股價,但基本面被掌握的機率是相當大的。在我提倡的生活概念股中,就有不少在金融海嘯期間還能穩定獲利,如果公司盈餘是穩定的,投資人至少能分批布局,或加強自己既有持股在股災時的信心。
根據UANALYZE優分析網站統計,以在2007年前擁有10年財報的公司來統計,每年都能賺錢的公司在海嘯時虧損的機率為17%,而整個台股在海嘯的虧損機率平均是26%。因此,投資人可以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要挑選「年年賺錢」的公司,就能降低虧損機率。
生活概念股由於擁有民生必需的基礎,因此持續獲利能力都相當好。但民生類股這麼多,有沒有準則可以協助系統化思考呢?
答案是有的,以下我整理了3大類型的生活類股,都能在海嘯期間安然度過。更重要的是它們都能連續20年以上配發股利(詳見表1),無論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都無損它們優秀的持續獲利能力。公司不間斷地發放股利,才能在崩
盤期間提供投資人基本的現金流,甚至逢低把握高殖利率買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