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灣銷售的外幣保單增長幅度驚人,一整年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應該會超過新台幣6,000億元,年增率近3成,其中,投資型外幣保單年增率更達6成。
所有熱賣的外幣保單中,以美元保單為最大宗,占比逾8成,幾家大型壽險公司成為銷售主力,許多公司甚至已停止銷售各種新台幣計價的類定存保單,這趨勢短期顯然不會消退。現今低利率時代,消費者面對外幣保單當道的大環境,是否也要跟進購買?什麼樣的消費者適合持有外幣保單?
外幣保單跟新台幣保單看起來差別不大,似乎只是把保費和保險給付由新台幣換成外幣。這樣看似簡單的差異,在許多地方卻有很大的不同。對保險公司來說,銷售外幣保單,可直接以外幣進行投資,在會計帳務處理上,能免去因匯率變動影響損益的風險。保險公司賣外幣保單雖然賺不到匯差,但也不用負擔匯損。既然不用負擔匯率風險,會計損益自然也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不需要做匯率避險,可以省下龐大的避險成本。但對保戶而言,就必須承接保險公司轉嫁過來的匯率風險。
尤其最近美元不斷升息,新台幣沒有跟進,兩地利差拉大,相對保險公司避險成本大增,已經來到3%以上,這麼高的避險成本,保險公司如果還賣新台幣保單,即便把新台幣換成美元後的投資報酬率不低,但扣掉給客戶的保證報酬加上高額避險成本,根本就是賣一張賠一張。這就是現階段保險公司為什麼會力推外幣保單的主要原因。
保險公司不願承擔匯率風險,又為了增加消費者購買外幣保單的誘因,通常會拉高這類外幣保單的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吸引原本不用承擔匯率風險的新台幣保單客戶。在此情況下,消費者要不要考慮買外幣保單?對那些本來就有外幣需求的人,買這類保單比較沒有匯率波動的考量,當然比較適合,但仍要注意美元波動,匯率風險還是難免;若是純粹追求投資報酬率的消費者來說,賺了利率卻可能賠掉匯率,為了降低匯率風險,分期進場應是較可行的做法。
小檔案_彭金隆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經歷: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副祕書長、金管會人身保險保單審查委員
◎現職: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