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股市場中,電子股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主要是因為電子股占整體大盤的比重高達55%(其他類股中,傳產約占30%、金融約占15%),在高比重條件下,很容易吸引投資人的目光。而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也一再刺激消費者掏出錢包不斷地購買,其中,消費性電子產品更像是吸毒,容易讓人一買再買。
但是,電子股獲得了那麼多的目光,投資人有因此獲得較大的投資利益嗎?對此,筆者要持保留的態度。電子產業比的是技術力與創新力,其中,有個投資人一定要注意的名詞─破壞性創新(又稱為顛覆性技術),它是由哈佛大學的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所提出,指的是一種特殊技術出現後,一口氣破壞現有產品的競爭優勢,並且帶來新的應用與開發新市場。破壞性創新也意味著,舊有的競爭者將受到強力的打擊,因此,一般產業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除了加強現有的優勢之外,也會投注心力在競爭性技術的開發上,避免產生替代效應。
在過去的應用中,就曾經發生新技術出現後一口氣打擊舊技術的現象,例如:LED(發光二極體)燈管取代CCFL(冷陰極管)燈管、電容式觸控技術取代電阻式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等。
舉例來說,觸控面板廠洋華(3622)曾經是電阻式技術的股王,然而當2007年蘋果採用電容式觸控技術後,就宣告手機進入電容式觸控技術的時代,而洋華的股價與獲利也一瀉千里,從高點518元(2009年5月)一路下跌到214元(2010年5月)。而2010年10月TPK-KY(3673)上市後,電容式觸控技術的替代效應發酵,整個應用層面大開,洋華的股價更是快速跌到70元以下。像這種新技術應用出現,並且在短時間內取代舊有市場的故事,在電子產業內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