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存款利率自2002年中開始下跌,十幾年來大多壓低在2%以下,長期低利率的結果把定存族資金逼出銀行、轉投入保險懷抱,保險公司因此推出各式各樣儲蓄性質的「類定存保單」,例如利變年金、利變壽險等。
這些保單雖然名叫「保險」,卻不提供太多死亡保障,繳交的保費與保險金額差不多,因為投保主要目的就是「打敗定存利率」,保單因此成為國人最愛的理財工具之一;另一方面,早期因市場利率高,壽險公司賣出很多高利率保單,利率下降後產生入不敷出的「利差損」危機,如今大量銷售這些成本較低的類定存保單,恰好可以降低整體資金成本。
十幾年來保險公司就利用這些「類定存保單」大量吸收資金,讓總資產從2002年的3兆5,000億元左右,到2019年已經突破27兆元,增加近8倍之多。保險公司過去這段時間刻意讓這類保單快速增加,確實達到降低利差損的經營壓力,以及消化市場游資的效果,可是問題也一一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