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截至9月11日為止,全球債券不但價格大漲,連成交量也創下近9年來新高,據SIFMA(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美國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統計,今年前8個月美國債市的日均量高達8,924億美元,規模達美國股市的2.7倍以上。
從過往經驗來看,若市場基於趨避股市下跌的風險,將資金轉進債市,通常會是投資等級債、先進國家公債等信評等級高的券種價格漲較多;但筆者觀察這一波債市表現,卻是信評等級較低的券種價格漲幅較高,以各券種最具代表性的指數為例,今年以來至9月11日的表現,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漲幅逾15%、美銀美林全球高收益債則超過11%,而摩根大通全球政府公債、花旗全球投資等級公司債都在7%之多(詳見表1)。如此異常的現象,筆者認為是與同時發生降息、市場預期風險增高有關。
不過,當債市漲得比較多,就開始有人喊空,更有人擔心會泡沫化。但對於泡沫化,並無學理上定義,以市場經驗來看,多是指之前漲很多,結果短時間內大幅下跌的現象。但多短時間內、下跌多少才算泡沫化?以股市來說,在幾個月內下跌20%以上算大跌,跌超過30%才能稱得上是泡沫化,像2000年及2008年都是投資人最有感的泡沫化。總之,要提醒大家的是,泡沫化就像吹氣球一樣,吹得太大就有可能破掉;但吹得大不一定就會破,若能慢慢消風下來,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對於債市的風險,與其討論無法衡量的泡沫化,不如從歷史上債市大跌的情況來做分析和準備。以金融海嘯期間為例,全球高收益債自2008年5月至12月的8個月內,跌幅將近4成,新興市場債在同期間跌了近3成,創近幾十年來最大跌幅。這是因為股市大跌,使得與股市相關性高的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受到牽累,而先進國家公債和投資等級債在資金避險需求下反而相對抗跌。
看歷史經驗》
3原因導致債市下跌
但不含價格漲多
直到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股市大彈升、資金搶進,美國10年期公債才重挫達11.1%,創1928年以來最大跌幅。除此之外,過去91年裡,公債、投資等級債跌幅超過5%者只有6次,在在說明債市大跌不易、也無泡沫可言。
再進一步檢視,過往債市會出現較大跌幅有以下3種原因:
1.違約:例如2011年的希臘、2008年的冰島、2003年的阿根廷、1998年的俄羅斯以及1994年的墨西哥,都曾因為政府公債違約或瀕臨違約而導致大跌。
2.股市拖累:因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與股市的相關係數都在0.8以上,股市一旦大跌,這兩種債券往往在劫難逃。
3.政治因素:典型實例是201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當時烏克蘭公債就曾發生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