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投資之父」小湯瑪士‧羅威‧普萊斯(Thomas Rowe Price, Jr.)在投資前會先宏觀地分析整體的趨勢脈動,藉此決定資產配置及找到成長產業,這套抓對趨勢、選對好股的「成長股哲學」,雖早在1930年代提出,但對台灣的投資人來說,迄今仍有許多可效仿之處。
《Smart智富》月刊採訪了財經部落客安納金、「財報狗」團隊成員林威宇,以及2019年台灣股票型基金績效達68.49%,為同組別冠軍的安聯台灣智慧基金經理人鍾安綾,將這位大師的投資邏輯轉化,以因應現今台股環境,並條列出讀者可依據的選股及進出條件。
抓對趨勢》
蒐集財經資訊、從生活中觀察
挖掘成長產業
想要分析整體趨勢,安納金建議,可透過下列4種方法:
1.閱讀財經新聞:現今網路資訊發達,其中不乏可免費閱讀的財經新聞或專欄,且有許多分析師會公開發表看法,只要多閱讀財經類的資訊,就能梳理未來中、長期的重大事件,以及科技創新發展。除此之外,鍾安綾建議,在閱讀時,應學習這些分析師的分析方法,以及他們參考了哪些資訊,「重視原始的素材,會比只看明牌更有用」。
2.留意大人物談話:會成為「大人物」,往往都是因為比別人看得更遠,如果投資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觀察這些世界級的大老闆、財經界的大人物的談話,便能從中看出他們對於未來的預測及觀點。譬如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等。
3.觀察總經變化:多數先進國家都會定期公布總體經濟數字,且在網站上都能查到。若要分析未來3年、5年以上的趨勢,安納金建議,最基本可以先從人口結構、平均國民所得來觀察,可以分析「這個年齡的人有多少錢?未來5年後他們幾歲?願意花在哪邊?」像是高齡社會的銀髮商機,就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推測出來。
4.關注市場新玩意:科技創新會形塑新的趨勢,投資人也能在其中找到投資的機會,而且這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譬如逛3C用品店,看最新流行的商品,或舊有的終端產品最近在升級哪些設備等等。
挑對好股》
先用4量化指標篩選
再以2質化指標做最後把關
挖掘有成長性的產業後,可以進一步從該產業中挑選出有實力的成長股。普萊斯在選股時,會同時著重質化和量化的條件,包含勞資關係、管理階層素質,以及營收成長、資本回報率和資產負債表。
要如何運用在台股上呢?由於現在上市櫃的股票已逾千檔,即便只看一個產業,上下游供應鏈加總也可能超過百檔,因此林威宇建議,可以先用量化指標篩選、再用質化指標當作最後把關。
彙整3位受訪者的觀點,可參考以下4個量化指標:
1.營收、營業利益:成長產業中的成長公司,其營收和營業利益都必須有顯著成長,可觀察近3年的綜合損益表,最好連續3年,每年都有2成以上的增長。
2.每股盈餘(EPS):營收和營業利益成長2成,同樣在綜合損益表中的EPS也應同步增加,但EPS會受到業外損益的影響,所以增加的幅度不一定會與營收和營業利益相當,但起碼不能差距太大。若發現EPS未與營收和營業利益同步增加,就必須找出原因,假使是因為公司有燒錢的業外投資,那建議忍痛放棄或列入觀察,否則萬一將來本業被業外拖垮,投資人也賺不到獲利。
3.毛利率:毛利率代表一家公司的競爭能力,整體來看,毛利率愈高、產品愈有競爭力。因此成長型的公司,其毛利率最好連續3年穩定或持續成長。
4.投資活動現金流:一家公司願意持續投入資金興建廠房、購買設備等,表示公司想要提升競爭力、保持成長,所以可觀察現金流量表中的「投資活動現金流」,看看近3年公司是否持續投入資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