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日,每天新聞或政論節目不斷討論的主軸都和新冠肺炎有關,其影響性無所不包,甚至連股市都不能避免,市場大多以疫情的發展作為多空的評估。其實,過去股市每次出現轉折時,必然伴隨著重大事件的發生,而這些重大事件只是扮演「導火線」的角色,或者說是催化劑,讓背後的事件爆發出來。
1988年,郭婉容事件(編按:時任財政部長的郭婉容宣布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造成台股出現連19根跌停)使得股市崩跌,其背後原因是國內游資過多的金錢遊戲泡沫化;1997年,泰銖走貶導致亞洲貨幣競貶,最終形成亞洲金融風暴;2004年,「319槍擊事件」後,台股出現修正,主要原因在於國內經濟走緩,特別是面板業由高峰反轉向下;2008年的金融海嘯則是美國聯準會(Fed)連續升息與房地產泡沫,而雷曼兄弟事件只是將泡沫戳破。
上述事件都引發股市崩跌,其背後都是因為經濟體隨著時間累積出「弊端」與「泡沫」等,跌幅大小則視泡沫大小而定,而泡沫的累績又與時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來說,時間愈久,可能的泡沫愈大,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景氣循環類型不同:小循環(泡沫)約3年∼4年,又稱「基欽循環(存貨循環)」、中循環(泡沫)約10年,又稱「朱格拉循環(資本支出循環)」、大循環(泡沫)約17年∼18年,又稱「顧志耐循環(房地產循環)」。了解這次新冠肺炎戳破的是怎樣的「泡沫」,才是未來行情走向的重點。至於如何研判行情未來的軌道,投資人可以從下列指標與研究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