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97年開始進入股票市場,陸續碰到亞洲金融風暴,而後又碰上2000年網路泡沫。當時我買電子股居多,都是當時熱門的產業龍頭股,例如敦陽科(2480)、智原(3035)、思源(已下市)、錸德(2349)⋯⋯等,都是300元、400元以上的高價股。在2000年∼2001年大跌期間,大盤從萬點以上最低跌到3,411點,我每天看到股票暴跌實在受不了,最後把股票砍光,幾乎賠光所有的錢。
假設我當時沒賣股票,到現在會怎樣?答案是「會更慘」。即便現在大盤來到萬點,上述股票的股價都比2000年時更低,甚至還有下市的。
於是我在2000年時暫時退出股市,開始看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彼得・林區(Peter Lynch)等投資大師的書。2005年重回股市,照著巴菲特的選股邏輯開始「投資股票」,也就是收購公司股權,進行「存股」投資,當時我買進佳格(1227)、中華食(4205,原名恆義)、電信三雄股票,股價都不貴。我平時很節省,每月的薪水扣除生活支出後,幾乎全部用來買股票。這次買的股票都慢慢上漲,股息也愈來愈多,我的股票市值很快增加到900萬元。
接下來我的運氣超級好,碰到2008年金融海嘯,股票市值在半年內變成500萬元。佳格從37元跌到14.7元,中華食從31.4元跌到15.7元,但是這次我不把股票砍掉了,因為我這次買的和之前買的電子股不一樣。我持有的是民生消費必需品股票,我不但沒賣,還每個月加碼。2009年底,我的股票市值成長到1,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