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我年輕時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來真的是這樣。」
理財,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財務課題,但學校教育卻很少提到這一塊,大家只能自行摸索。
對此,具有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證照的廖義榮,決心利用多年擔任獨立財務規劃顧問(IFA)的經驗,替大家夯實理財的基礎。
廖義榮在新書《富足一生的理財必修課:從小資存錢到財產傳承的完整規畫》中,針對「單身、戀愛、結婚、生子、老後」5大階段提出不同的理財建議,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中學到必要的理財知識,進而過上富足的生活。以下為本書精彩摘要:
積極理財不是教你馬上去學技術分析、如何選股等,把自己變成投資專家,而是你應該改掉對自己的財務等漠不關心的態度。2020年這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正好讓大家有機會待在家,為自己的財務做個總整理,有幾個方向可以提供參考:
方向1》把錢分成不同用途才能妥善運用
多數人常因為帳戶有錢就開始胡亂投資,為了避免此情況,你要根據自己的財務目標,分配銀行帳戶裡的錢,例如:緊急預備金10%、為財務目標做準備80%、靈活運用金10%,才能妥善運用。
將錢設定好用途後,剩下的閒錢就不會太多,你不會因為金融從業人員的推銷,就倉促買下一些不合適的商品。
方向2》對於保險、投資一定要具備基本概念
金融從業人員有好有壞,不可盡信,不要貿然做任何決定。此外,對於保險、投資,一定要具備基本概念,應該充實金融專業知識,讓自己變成不當行銷與詐騙的絕緣體。
方向3》考量自身風險承受力後再進行投資
如果你要投資,通常銀行或投顧公司會利用問卷測試你的「風險承受度」(Risk Tolerance),風險承受度是心理因素,感覺自己願意承擔多少風險。一個風險承受度高的投資人會願意冒較高風險、追求高報酬;而風險承受度低的投資人,則比較不願意承擔較高風險。但是在財務規畫上,除了看風險承受度外,要注重的反而是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力」(Risk Capacity),也就是財務上可承受風險的能力。
為何如此?舉個例子說明:A先生30歲,在1家科技公司上班,收入不錯、沒有負債,且銀行有一筆300萬元的存款;B先生同樣30歲,但是他自己剛創業開餐廳收入不穩定,有負債,且沒存款。
假設某天,2個人同時去銀行詢問有關理財的事情,做了KYC問卷顯示,他們都是穩健型、希望承擔投資的風險是20%以內的虧損、且距離退休尚有30年,於是理專建議他們買一樣的標的,這樣是合適的嗎?這樣其實是不對的,因為2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雖然一樣,但是風險承受力卻差很多,A先生是比較能夠承擔更多風險的。因此,投資必須根據風險承受力再做更多評估,這樣比較能夠符合實際的需求。
如果把風險承受力因素考量進去,你需要考慮什麼?它可以從多個面向去衡量:
①可投資時間多長?時間愈長你愈可以承擔較高的風險。
②流動性需求:投資的錢對你來說是生活所需的錢,還是只是你資金的一部分?萬一投資結果不如預期,是否會造成你現金流短缺的問題?
③你多久之後需要做提領?你需要從投資金額中提領部分或全部,以支應你的目標需求(例如子女留學、退休等)嗎?預計提領的金額及次數分別是多少?
④你有其他財務備胎計畫嗎?萬一投資虧損,你是否有其他收入來源可做備胎,讓你的財務目標不至於受到影響?萬一有突發狀況,例如不可預期的重大疾病、需要昂貴的照護費用、配偶過世、自己失能、收入短少時,你是否可從其他地方取得收入?
上面的B先生是有高流動性需求的人,因為他隨時可能會需要用到錢,因此他可投資時間較短,投資萬一虧損,他不會有其他收入可以來做因應。因此他會受限於只能承受較低度風險的投資,他可能被迫遠離那些可能有較高報酬及較高風險的投資標的。
在面對百年一遇的疫情,造成國際社會經濟重大衝擊、投資環境動盪不安的時候,也許你可以針對自己的理財投資做一番檢視,確認自己現在的財務情況如何?是否需要做調整?思考這些問題,讓你在面對危機時,也能安然度過。(本文摘自《富足一生的理財必修課:從小資存錢到財產傳承的完整規畫》第5章)
小檔案_廖義榮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企管研究所EMBA學分班
經歷:宏碁電腦等資訊公司的外銷業務
證照: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
現職:獨立財務規劃顧問(IFA)
著作:《無痛退休》、《富足一生的理財必修課:從小資存錢到財產傳承的完整規畫》
延伸閱讀
▶錢常在不知不覺中花掉?靠記帳6步驟,輕鬆控管收支!
▶該如何開始進行「退休準備」?理財專家:一個完整的規畫,必須遵循4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