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始施打,疫情漸有趨緩跡象。美國聯準會(Fed)重申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現行的寬鬆貨幣政策,拜登(Joe Biden)新政府推出的1兆9,000億美元紓困法案也在國會獲得通過,市場消息面呈現對股市投資人有利的一面。
然而,過去1個月以來,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驟然向上攀升,引發投資人對於股市估值是否過高的疑慮,使先前漲多的科技股面臨沉重的獲利了結賣壓,不過目前資金多數轉進預期將受惠於經濟復甦的景氣循環股,而科技股的下檔也有一定的買盤支持,顯示股市多頭勢力尚未退卻。儘管如此,晨星(Morningstar)研究副總裁瑞肯薩勒(John Rekenthaler)提醒,目前的股市榮景其實與1990年代末期的網路泡沫有著一些相似之處,投資人對此仍須抱持居高思危的警惕之心。
瑞肯薩勒表示,現今的美國股市很難不讓人聯想到1990年代後期的情況,許多對於股市的描述與報導都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首先,在股市的估值方面,1990年代末期的網路泡沫將美股一路推升直到千禧年的高點出現,隨後市場便進入失落的10年。而在泡沫破滅前夕的1999年12月,當時Vanguard500指數的本益比高達27.9倍,股價淨值比來到5.1倍,股價銷售比也有2.1倍;若是與2021年1月的數字比較,目前該指數的本益比、股價淨值比、股價銷售比分別為27.4倍、4.0倍、2.8倍,可以說目前的股市估值其實已經與網路泡沫最高峰的時期相去不遠。
其次,若是將這2個時期股市的領漲族群進行比較,也可以發現有著高度的相似度。以富達精選基金系列在1999年12月及2021年1月底各產業近5年年化報酬率排行為例,1999年12月的前5名分別由半導體、科技、電腦、軟體與IT服務、通訊設備等產業包辦;同樣比較2021年1月近5年年化報酬率,表現領先的產業依序分別為半導體、科技、軟體與IT服務、電腦、製藥科技(詳見表1)。相較於1999年來看,除了製藥科技取代通訊設備擠入第5名的位置外,前4名幾乎一樣,顯示不管是當時或現在,資訊、科技相關產業都是多數投資人的目光焦點。
除了以上實質的統計數據外,如今的股市氛圍事實上也與1990年代末期極為相似,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既有的經濟法則已經不再適用,藉由電腦運算能力的提升、電訊技術的改善,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大幅提高勞工與企業的生產力,以致幾乎所有人都相信股市的多頭行情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再加上聯準會的角色與功能也由原本的控制通膨為主改為刺激經濟優先,投資人相信只要經濟與股市出現任何疲軟的跡象,聯準會就會以降息手段出手救援,這一切都與現在的情況沒有太大的差別。更甚者,在2020年面對疫情帶來的市場衝擊時,如今的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祭出的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更是遠遠超越了當年前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所做的程度。
最後,散戶投資人參與度的提高也是在這2個時期都能夠觀察到的現象。在1990年代末期,線上券商的崛起讓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加上延續長達數年的多頭行情,使得股市中短線交易的投資人數量大增,甚至有不少人放棄原本的工作來當全職的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