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緩,房市可望重啟復甦,而在經濟成長、利率低的環境,有利賣方堅持不讓利,而買方變成挨打的局面。因房市不再爆大量,投機客早已棄械投降,投資客則審視其他有獲利管道的機會點,房市僅剩下自用型買方撐場。
本來,自用型買方可以靠等待、拖長時間,使情勢對自己有利。可是,自用型買方有需求上的時間壓力,加上市場預期疫後將出現反彈性消費,開價又開始用喊的,情勢不利的買方,也只能無奈地積極尋找自己能接受的地點與房價。
再看土地市場,仍不斷被追逐而價漲放量,因缺工、缺料、建材價格不斷上漲,建商怕虧錢,決定封盤不賣,要等到大勢穩定再來推案,使得目前價格皆不明朗。在供給減少下,房價上漲氣氛更加濃厚,對買方又是一個壓力,無法等待的就得用錢來解決,畢竟對想圓夢的自用型買家而言,其實地段、環境、購買力強過對房價的斤斤計較。
由於房地合一2.0稅制7月開始啟動,對投資而言,必須長遠考慮資金尋求短期機會成本的報酬率,目前房市的量與熱度,雖不足以支撐房價回到以前價格(須再上漲20%~30%),但因為市場資金太多,通膨又蠢蠢欲動,可增值的房地產,就會吸引尋求長期穩定報酬率的資金投入。但這樣的物件數量不會太多,因疫情利空並沒有造成建商斷頭、降價求售,即便是飯店、店面,現在也沒有看到跌價求售,所以,房價真要走跌的機會不大。對自用型買方而言,既然已經等了4年~5年,是可以考慮進場了。
只是,若期望房價再漲,機會是有,但不會如以往凶悍。目前賣方的開價,寧可沒買氣、沒帶看,也不急於降價,因為低利的環境,支撐了賣方市場的任性與期待,持有成本跟壓力並沒有想像中大。「等」就變成買賣方在拉鋸中能否成交的關鍵,也是牽動房市能否放量的重要神經。未來的成交量只存在於剛性自用型買盤,所以,量不會暴增,也不至於縮到無量,因為大家並沒有恐慌到棄房市於不顧,何況疫情趨緩,民眾卸下心防,反彈性消費會逐漸湧出。以房市而言,就要看圓夢的自用型買方,會帶來多大成長力道了。
小檔案_顏炳立
◎學歷: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畢
◎經歷:香港商梁振英不動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縣地價及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委員、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員
◎現職:香港商戴德梁行不動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