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結束時,常有同學跟隊長聊天,總是會提到「要是我長榮(2603)出在OOO元就好了!」「我也買過晶宏(3141),可惜沒出在200元!」類似這樣的感嘆、懊悔非常多且頻繁。為此,隊長跟讀者分享「峰終理論(Peak-End Rule)」,即與高峰值、終點值相關的理論,也可稱「峰終值體驗」。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人類對於體驗的記憶由2個因素決定:高峰時與結束時的感覺,且不論高峰是正向的或是負向的極端。
這項理論基於人類潛意識總結體驗的特點:我們體驗完一項事物之後,所能記住的就是在「高峰」與「終點」時的體驗,在過程中,好與不好的感受之比重、體驗時間的長短,對記憶幾乎沒有影響。高峰之後、終點結束,這2件事留給我們的印象最深刻。
峰終理論不僅可以運用在消費者體驗上,我認為,運用在投資方面也相當適合。簡單說,就是買進、持有股票,上漲後,每個人的心情都會喜悅,尤其現在投資軟體發達,每天都能即時盯著帳上的盈虧,這也是投資人每天心情起伏的根源。
但其實對於長期穩健經營的法人來說,帳上的未實現損益是一種干擾,因為這個數字容易干擾投資人的喜怒哀樂、干擾著正確的判斷。我們不檢討有沒有賣在高點的對與錯,因為股票有時會超漲、有時會瘋狂,正確的方式是:到了合理的預估價位,或者是股價跌破走勢的慣性時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