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股市價格不斷墊高,不管是巴菲特指標、本益比指標、席勒本益比指標,幾乎都顯示股市已經來到評價相對高檔,但為何投資人癡癡等待的崩盤遲遲未到呢?主因為全球主要國家超發貨幣成為常態。
舉例而言,2020年年初美國聯準會(Fed)資產負債表規模僅落在4兆美元左右,但2021年第3季規模已達到約8兆5,000億美元,規模近乎已經是金融海嘯時期的4倍。而當市場上充斥那麼大量的「熱錢」,自然導致各類投資標的價格大幅墊高。
股市長期趨勢向上
近年來報酬多有雙位數表現
從資產管理的角度出發,目前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落在1.3%、新台幣1年定存則落在0.8%左右,相較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2%以上的年成長率,上述這些資產的保值能力,可以說是非常低落。
反觀股市,美國企業稅後淨利今年已創下歷史新高,台股企業獲利今年也有高達32.7%的成長率(詳見表1),在熱錢瀰漫、企業獲利卻又持續成長的市況下,股市或多或少變成投資人資金配比中的必要環節。
先機環球股票基金富盛產品經理廖伯修分析,自從2008年美國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以來,全球熱錢流竄,雖然股市每年度的報酬率有正、有負,但長期仍為向上趨勢,且近年來的報酬多有雙位數的表現。對抗通膨,股市可說是不可或缺的資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