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將近2年的時間,為國內外觀光旅遊業、餐飲業、服務業等帶來嚴重的衝擊與影響。按經濟部統計處統計調查,2021年8月批發業(包含機械器具業、建材業、化學材料及製品業)營業額年增率為17.2%、零售業(包含綜合商品業、汽機車業、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等)營業額年增率為-4.3%、餐飲業(包含餐館業與飲料店業)營業額年增率減少最多,為-25.7%。疫情改變了各產業,也讓個人家庭生活與工作模式、收入與支出、資產與負債,以及理財目標的達成率有不同的影響。
在理財規畫,也就是人生規畫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因為突發事件,如疫情、轉職或傷病等,造成收入暫時減少,此時對資產的累積勢必產生影響。但我們無法預測黑天鵝事件何時會出現,也無法事先量化其衝擊幅度,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平日先建立財務上的緩衝彈性,讓風險事件發生時有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做調整。
財務上的緩衝,通常建議2種準備方式:
1.準備緊急預備金:有許多原因讓收入中斷,但支出並不會跟著變少,因此建議可加總每月的生活開銷、固定支出、貸款、保險等,建議大約準備6個月~12個月的總支出金額作為緊急預備金。之所以計算此一區間,是因當收入中斷時,至少有半年至1年的時間可因應與調整,擁有適當的緊急預備金能夠讓我們感到安心。
緊急預備金建議存放於變現性高的理財工具,例如活存、定存等。但要提醒的是,緊急預備金的金額並非愈多愈好,因為過多的現金會對個人長期理財目標構成風險,反而無法做更有效率的累積,進而影響其他理財目標的達成。
2.建立理財的被動收入:若因身體狀況或家庭因素不允許個人重回職場,收入中斷將超過12個月,屆時財務壓力將會大幅提升,如果能提前建立理財上的被動收入,就可以減緩財務壓力。理財的被動收入來源多元,包括基金、股票、ETF、不動產、保險等,每個人的投資屬性與目標不同,相對適合的理財工具也不同,但唯一的共同點是,愈早開始累積被動收入,對財務緩衝及理財目標的達成愈有利。
2021年即將結束,剛好趁機重新檢視自己的理財目標達成狀況及財務健康,不管面對何種意外事件發生,我們都應做好萬全的準備。英文俗語「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當有太陽就要曬好乾草),把握機會、做好準備,為2022年的到來未雨綢繆。
小檔案_邱玉茹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經歷:金融保險從業人員
現職: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公關活動委員
專長:理財規劃、個人及家庭財務諮詢
延伸閱讀
▶計畫趕不上變化!拚命還債前,請先存下緊急預備金
▶即便負債累累,也要為自己存下緊急預備金!《加速你的FIRE》:掌握這2個關鍵,讓存錢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