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這4個字,隨著原物料價格上漲,成為近期最熱門的話題。通貨膨脹是指商品或勞務的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現象,通貨膨脹的導因不一,包括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結構性的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心理和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這一次的通貨膨脹(以下簡稱通膨),長期因素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美國央行(即美國聯準會(Fed))為了挽救經濟,降息2碼,不見效果;再降息4碼,還是無法挽回頹勢;最後推出無限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各國央行也紛紛效法,資金經過貨幣乘數的加乘效果,到了今年氾濫成災。過多的資金追逐特定的商品,通膨現象自然發生。
中期因素是今年以來受疫情干擾,碼頭工人出工率不高,海運出現缺櫃、缺船和塞港的現象,海運價格一日三市,除了推升商品成本,也讓市場上出現缺貨和長短料的情形。因拿不到貨,廠商只好高價搶貨,通路商囤積庫存,市場上over booking(超額訂購)和double booking(重複訂購)時有所聞。短期因素是中國限電、停電和調高電價的政策,讓全球生產基地「中國」產出減少,製造成本上揚。
市場上常用「CRB指數」衡量原物料的價格。CRB指數是由美國商品研究局彙編的商品期貨價格指數,於1957年正式推出,涵蓋能源(占比39%,包含原油、天然氣、汽油及熱燃油)、軟性商品(占比21%,包含糖、棉花、咖啡、可可及橙汁)、貴金屬與工業金屬(占比20%,包含黃金、銀、銅、鋁及鎳)、農產品(占比13%,包含黃豆、小麥及玉米)和畜牧(占比7%,包含活牛及瘦豬)等期貨合約,為國際商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參考指標(詳見圖1)。由於CRB指數涵蓋的商品以穀物、金屬和能源為大宗,因此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穀物市場、石油與黃金的價格波動,都會大幅影響CRB指數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