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依舊看好美股,可是,在通膨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Fed即將讓超寬鬆貨幣政策漸進退場下,專家皆提醒投資人,應該要降低接下來對投資美股的獲利預期。主要是因為推升股價上漲的動力有兩個,分別是企業獲利成長與評價上調,近2年推升美股大漲的因素主要來自於評價上調,也就是本益比的提高。
但是,接下來貨幣環境將收緊,恐壓抑本益比的表現,甚至有修正的可能性,因此,後續要推動美股走升,主要的動力就是靠企業獲利成長,「合理的判斷是上漲幅度不會再像2020年、2021年時那麼多。」彭炫通說。他判斷5%~10%為合理的報酬預期區,也就是「美股還是會上漲,但是已經轉為『慢牛』行情。」
超高成長股獲利不扎實
貨幣政策緊縮後宜避開
至於在類股方面,布局首選科技股(詳見圖2),其中「大型科技股」還是所有受訪專家的一致共識。大型科技股受到青睞的原因有3個:
1.美國大型科技股在全球具有寡占、獨占的強勢領導地位,當前這個趨勢還未見到挑戰或扭轉的可能。彭炫通指出,雖然在民主黨政府上台後,初期有要對大型科技公司加強監管或加稅的聲音,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民主黨是脆弱的多數,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這樣的計畫難以推行,因此,在政策上沒有壓縮這些大型科技股的空間。
2.美國大型科技股的獲利能見度高、可預期性高,當市場波動度拉高,其他產業獲利能見度降低時,就成為大型科技股的一大投資優勢。羅尤美指出,若就2020年~2022年這3年的獲利成長率,以及預估值來看,無論經濟環境是否陷入衰退,科技產業始終保持穩定的高成長步調。
3.美國科技類股的利潤率高、定價能力強,更能有效防禦通膨壓力。李長風指出,美股有愈來愈多管理層提到成本上升的壓力,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增幅更高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代表在美股中有些公司無法順利轉嫁成本。
因此,接下來的投資應該優先布局「能轉嫁通膨風險」的標的,也就是要往產業供應鏈的上游,或往高品質、經營模式有領先優勢、利潤率高的企業,而大型科技類股就是具有這樣特質的標的。
李長風提醒,投資人要避開高評價的「超高成長股」。他指出,所謂超高成長股的特徵是,營收成長非常快,不過獲利成長率不見得跟上,多數為營業模式還不夠穩定的中小型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每股盈餘(EPS)多半很低,但是在疫情開始後,由於利率快速又大幅下降,因此,那些公司在市場資金的簇擁下,股價大幅拉升,本益比甚至可以拉高到200倍~300倍。
然而,當前Fed已經準備逐步收攏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此,這些獲利不夠扎實的超高評價公司,股價預料會受到較明顯的衝擊。他建議,除了本益比之外,也可以觀察股價營收比(price to sales),若是跟大盤或同產業相比也高出太多,建議避開為上。
延伸閱讀
▶美股投資》微軟、蘋果適合長期持有?從經濟競爭優勢3特性解析這2家偉大公司
▶5分鐘學會美股基本分析4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