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0年代以來,微軟(Microsoft)和英特爾(Intel)幾乎是全球科技業的代名詞,它們引領著全球科技的發展,對台灣的電子╱資通供應鏈(占台股上市公司權重約70%)具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1年11月,原本2家公司的市值相差不大;但是,到了2021年11月15日,微軟以2兆5,230億美元登上全球市值王,而英特爾的市值卻只有2,043億美元,不但遠遠落後微軟,還比不上輝達(Nvidia)的7,485億美元,甚至一度快要下市的超微(AMD)也成長至1,778億美元,與英特爾差距不大。
再檢視同期間的股價表現:輝達漲幅逾76倍最驚人、超微漲24倍、微軟則有11倍,然而英特爾卻只漲約1倍(詳見圖1)。如果再與美股3大指數相比,英特爾更遠遠落後那斯達克指數的約5倍,就連代表大盤的標普500指數和代表傳統產業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也都分別漲了2.7倍和1.9倍。2家企業(微軟和英特爾)的重生與隕落,不僅呈現科技產業快速變化的特性、資本主義激烈的競爭,也證明了企業護城河的存久不易。
英特爾》3失誤釀禍
領先優勢拱手讓人
到底這10年發生了什麼事,竟然讓微軟與英特爾產生那麼大的落差?根據筆者長期對科技產業的分析,主要有3大關鍵因素:1.企業的領導團隊、2.走向訂閱制和SaaS(軟體即服務)的軟體趨勢、3.半導體中央處理器(CPU)的商業模式正在改變。當產業出現重大趨勢或商業模式改變時,英特爾卻發生了3大致命失誤:
失誤1》昔日居壟斷地位的核心業務失利
首先是手機和平板業務的累積虧損達上百億美元,使得公司在2016年宣布結束行動運算部門。而2021年第3季的調查顯示,公司原本高居市占99%的CPU業務已經下滑至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