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幾年的住宅趨勢呈現房子坪數愈來愈小、家庭人數愈來愈少的狀況(詳見圖1),除了社會往小家庭發展的原因外,另一方面,房價持續上漲,建商為了控制房屋的總價,只得縮小建物規畫的尺度。種種原因,讓台灣「小宅化」的傾向未見停歇。
然而,市場上的小宅良莠不齊、有新有舊,購屋人在挑選小宅時,有什麼要特別留心的事情?
住商不動產企畫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建議,購屋人可以從3個面向來分析,包含:社區環境及維護、住宅內部規畫,以及資金財務周轉。
社區環境及維護》
小型社區戶數少基地小
管理費和公設比恐偏高
一般的住宅社區,創意家行銷專案經理古明峻分析,可分為小型社區、中大型社區2種類型,市場上並未明確定義社區大小,但依照台北市政府的分法,80戶以下為小型社區、81戶以上至150戶為中型社區、151戶以上為大型社區。
如果是規畫小坪數的小型社區,通常戶數較單純,但社區的公共設施項目普遍較少,且因為戶數或坪數較少,分攤管理費的基數相對低,所以管理費可能比較高,或是管理費收費標準雖然一般,但恐無法負擔24小時的保全費用,甚至電梯、機電的維護成本也會難以應付,得額外繳納。
除了公設項目、管理費用的問題外,《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小型社區的基地通常較小,民眾得要注意公設比偏高的問題。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2020年、2021年台北市新推出的建案,當基地面積小於100坪時,公設比的平均值高達38.4%,從區間來看,最高甚至到50%,表示民眾買房子的時候,有一半的錢是砸在公設上(詳見表1)。而基地面積愈大,公設比平均愈低,不過當基地面積超過300坪以上時,公設比的差異就不明顯。
至於中大型社區,不管全部或部分規畫小坪數,都要留意單層戶數過多衍生的問題,譬如當「梯戶比」過低(詳見名詞解釋),上下樓等待時間會較長,或是有出入人員複雜、雜物隨意堆放走道等疑慮。
名詞解釋_梯戶比
指電梯數量和單層戶數的比例,譬如,單層有1部電梯、共有3戶,則梯戶比為1:3;一般人較能接受的梯戶比在1:3或1:4,不過樓層高低也會影響需求。
徐佳馨補充,小宅為主的社區不應被汙名化,但過去的實務經驗顯示,很多投資客買小宅收租,只在意能否收到租金,並不在意租客的素質,所以租客比例高的社區更容易發生上述的狀況。
購屋者可以觀察幾件事來避免買到管理品質低落的社區,譬如:走道、樓梯間、地下室有無擺放雜物?垃圾暫存區是否乾淨?社區公布欄有無張貼要求住戶勿抽菸或其他事項的公告?通常有這類公告,就表示社區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住宅內部規畫》
務必備妥測量工具
避免誤判空間大小
從住宅內部規畫的角度來看小宅,古明峻分析,進門之後,首先留意是否有空間設置鞋櫃,避免每戶住家都因無鞋櫃空間而放在走道,長期會有連鎖效應,使社區管理品質下降。接著,觀察客、餐廳以及廚房的空間配置,小宅通常會將3者規畫在同一個區域,若為開放式,要考慮實用性及油煙問題;若非開放式,則要注意空間是否夠大、是否只能放小型冰箱等。
再者,觀察房間大小,很多標榜2房的產品,實際上是「小2房」,每間房間的空間都不大,導致家具安置後,居家動線變得非常擁擠;留意室內梁柱位置,避免將來使用上出現壓迫感;注意採光、通風面,由於小宅多為單面採光,購屋者要取捨採光面在哪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