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期望今年7月可以在加權指數下行的過程中,出現1個月~3個月的反彈,至少是橫向整理,沒料到加權指數卻直奔跌破1萬4,000點,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再度超乎預期出現爆表的9.1%是主因,讓市場擔心聯準會(Fed)將更加「暴力」的升息4碼,美元指數也因此暴漲,甚至出現美元兌歐元匯率1:1的現象。市場風聲鶴唳,憂心出現「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將讓經濟陷入泥淖中。
當經濟陷入困境,政府必須同時採行多重政策以因應——擴大公共財政支出刺激需求、減稅提高人民所得以增加儲蓄,加上適度提高利率來壓抑通貨膨脹。但是上述政策各有副作用,也相互矛盾,比如讓政府支出比重提高,固然有助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但公共建設需求上升,也會帶動原物料價格上漲,使通膨雪上加霜,所以公共建設必須精確落實在刺激特定需求上;減稅所增加的可支配所得若不能引導至儲蓄中,將帶來刺激消費的副作用;至於升息的最大目的是抑制需求以降低通膨,最大副作用就是傷害經濟。
故當經濟陷入困境,結論就是沒有「特效藥」,必須多方斟酌多種政策,同時進行精確的動態調整,期望在經濟不至於出現衰退(硬著陸)下,通膨也可逐漸走緩,並且藉由人民提高儲蓄率,累積未來的消費能力,最終迎來下一波經濟擴張期,只是通常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調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