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年來看,隨著全球電動車銷售數量的滲透率將達13%,等同於車廠每賣出100輛車,就會有13輛的電動車,這代表的是無論是新創車廠還是傳統車廠,都必須得全力開始推出電動車產品,否則就可能在未來喪失市占率,並落後給競爭者。
在這樣的趨勢下,電動車產業可望迎來更進一步的高速成長期,可預期下游車廠也會釋出更多訂單給上、中游業者,且隨著汽車的動力系統,從燃油引擎驅動,轉變為電池馬達驅動(詳見圖1),產業更將迎接大洗牌。
對此,無論是:1.切入電動車產品的傳統汽車零組件廠;還是2.打入車用裝置的消費性電子業者,其實都有機會進入這個新市場,且供應鏈因生態改變,從金字塔型結構轉趨扁平化的過程中,台灣業者更有機會靠著靈活的工廠管理能力,進行彈性生產調度,取得更高的產業地位並從中把握商機,增加股價表現空間。
以下我們也向讀者解析這2大族群的現況,以及產業中值得期待的業者。
族群1》切入電動車產品的傳統汽車零組件廠
傳統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可從以下面向分析:
①製造結構:主要呈現金字塔型,車廠會先將產品發包給Tier 1(指一級供應商)系統廠,系統廠再找Tier 2廠商生產零組件,最後Tier 2業者則仰賴Tier 3廠商提供原料。大體而言,Tier 1廠商有機會參與車廠研發與設計,話語權與毛利率高於Tier 2業者,多數業者也以成為Tier 1廠商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