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美國2023年3月初爆發10年來最大的銀行擠兌風暴,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在2天內被存款人瘋狂提領4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2,800億元),迫使加州監管機構不得不於美國時間3月10日宣布關閉這家資產高達2,09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兆3,700億元)的銀行,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案。
除了矽谷銀行,不少美國的中小型銀行,包括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甚至是瑞士第2大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也接連傳出財務脆弱,營運陷入泥淖。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近期國際金融紛擾不斷,系統性風險大增?本期專訪具有40年研究資歷的知名經濟學家吳嘉隆,帶大家探討現在詭譎多變的國際經濟情勢。
若有更大銀行出現危機
恐釀更嚴重的金融風暴
針對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吳嘉隆表示:「這次美國銀行業流動性出現問題,美國政府處理正確且快速,可暫時讓此次風暴安然度過,但未來不排除更大的銀行會出現危機,將帶來更大的金融風暴。」吳嘉隆指出,矽谷銀行發生擠兌危機,美國政府快速接管銀行,且為防止中小型銀行擠兌危機擴散變成系統性風險,宣布由存款保險基金介入,所有儲戶的存款都能獲得全額償還,救存戶而不救銀行,快速把原本要燒起來的金融風暴撲滅。
不過,矽谷銀行這家歷史悠久的銀行,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呢?可從2方向來看:
1.客戶過度單一:
矽谷銀行營運模式主要是服務新創企業,新創企業集中在科技領域,但目前科技產業面臨景氣不好的問題,消費性電子、半導體訂單都不振,公司營運衰退,故支出大於收入,流出去的現金流遠大於流入,時常需要從銀行提款以應付公司支出,矽谷銀行的流動性也因此受到影響。所以矽谷銀行爆雷,除了一般認知的金融危機之外,也反映出科技業目前遭遇的危機。
2.快速升息下的受害者:
隨著聯準會(Fed)近1年多來連續調升聯邦基準利率19碼(4.75個百分點),導致矽谷銀行帳上所持有的極大部位債券市價大跌(債券價格與殖利率反向),帳面虧損嚴重,最後造成營運危機。
暴力升息的後遺症,將會逐步擴散出去,未來其他銀行也將面臨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有個專有名詞——「利率倒掛」,源頭就是因聯準會快速升息,升息會直接拉抬短端利率,短期公債對聯邦基準利率的變動比較敏感,所以只要基準利率一動,短端利率就會快速的跟上,可是長端利率沒有這麼敏感,沒有辦法即時跟上,因此短端利率就追上甚至超過長端利率,形成了長短利率倒掛。而長短利率倒掛對銀行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狀況。
若用銀行商業模型來說明,銀行把存款人的資金吸收進來後,付給存款的利息屬於短期利率,所以短期利率可以視為銀行的成本。銀行再將資金放出去貸款、投資、買公債,則屬於長期的報酬率,故長期利率屬於資金的收益端。
正常來說,應該要長期利率高過短期利率,銀行才有利可圖,但如圖1所示,從2022年7月開始利率倒掛,短期利率高過長期利率,變成銀行資金的成本超過資金的收益,此時銀行在資金運作上就陷入虧損,隨著長短利差持續擴大,銀行承受的衝擊也愈大。大型銀行資產較雄厚,可以承受得住風險,但中小型銀行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弱,開始出現流動性危機,才演變為如今的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