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期專欄〈想提早退休必做的3件事〉一文中,提到第3件事是可適度運用槓桿,增加財務與投資組合的彈性,比如採取槓鈴配置等。許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何要採取這種做法?又該如何執行?
所謂的槓鈴策略(Barbell Strategy)是由《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首先提出來的概念,這種方法是指投資人在做資產配置時,要像槓鈴的兩端一樣,一端配置得很保守,另一端很積極,而忽略介於中間風險的回報。
這種策略的最大目的,在於遇黑天鵝事件時能有效管理風險。比如投資人如果只買10%高風險的資產,其他90%都是持有現金,那麼不管未來市場如何變化,他的損失都會控制在10%以內,而高風險資產在遇到行情好的時候,也有機會帶來可觀的回報。反之,如果投資人將手中100%的資金都配置在中等風險的資產上,只要遇上黑天鵝事件,就有可能出現全部資產大賠的情形。
舉個實際例子,美股有一檔2倍做多標普500指數的ETF(股票代號SSO),是由ProShares公司在2006年所成立發行的槓桿型ETF。這一檔ETF的目標是透過槓桿策略,提供標普500指數每日2倍的績效。
這一類槓桿型ETF,在牛市時雖然能放大獲利,但空頭時也會放大虧損,而且管理費較高,還會因為行情波動產生長期耗損,相較於原型ETF,無疑是高風險的標的,所以通常不會被建議使用或長期持有。